王谨:用家国情怀拥抱新闻与文学

2025-05-06   王 谨    浏览:2385    

分享到:

核心提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对人民,对国家表现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我以为,作为中国的记者、作家,首先应该有这种情怀。

用家国情怀拥抱新闻与文学

王 谨

感谢全国劳动模范、“作者面对面”创始人王璞先生和相关朋友,力荐我参加“作者面对面”平台;也感谢在座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今天到会捧场,分享我的写作心路历程。本来分享一本书需要提供20本书,但我出版的书不是新书,存书很有限,所以就临时起意,分享文学和新闻书各一本,谈谈新闻和文学两栖生活,以及做记者和作家应有的情怀。

一、作家应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对人民,对国家表现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我以为,作为中国的记者、作家,首先应该有这种情怀。

也许有人会说,作家写作是自由的,无需强调什么家国情怀或社会责任。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任何时代的作家非处社会之外,当然与社会息息相关,他们的作品会反映社会,有益于社会进步。创作自由是相对的,反人类反正义的作品,是不受人待见的。即使唐代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是有家国情怀的。比如李白一介书生,在《塞上曲》诗中,面对外族纷扰,尚且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气魄;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尽管茅屋被秋风吹破,仍然从自己想到全国寒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我放在诸位面前的这两本书,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我来之人民一员,做记者、作家 为人民发声的基本情怀。


其实,检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我并不是做记者做作家的料,先天条件并不足,只是后来自我锻炼,自我适应而为之,比如,我从小有犯头痛的毛病,结果洽洽做了需要动脑子的工作;原来从小不爱说话,当地邻居说我“温嘁”,说话少,结果洽洽做了经常需要交谈、说话的工作;三是小时候怕见生人,结果做记者、作家,洽洽要与人打交道,无论多生疏的人,也许会被认知。想想我走过的几十年的新闻和文学路,可以说是逆势而为,非顺势而为。

应该说,从党报记者成长起来的作家,相对比社会成长的作家,对文字会敬畏一些,遣词造句会严谨一些,家国情怀要突出一些。比如文学前辈魏巍、袁鹰、郭小川,都当过战地或报纸记者。因为党报记者身份决定了他写东西必须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党的方针政策。


我这两书,记录了我以新闻通讯或散文笔法,记录所目击的事件或人物。我充当了既是一名党报记者,也是一名作家的两栖身份。我从写新闻到写散文、诗歌,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比如1983年5月,我在北京沙沟采访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诗中提及到的李淑一,除在人民日报发表《从容不服老   贻然度晚年》通讯外,于1983年5月22日在解放军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从"虞美人"到"蝶恋花"》,首次披露了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热恋词文《虞美人.枕上》。

1988年,我结合曾到西部采访过,并有意在全国两会采访西部四省区领导人(包括宁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甘肃省长贾志杰、青海省长宋瑞祥、新疆自治区副主席黄宝璋等),写出通讯《西部的对策   西部的希望》发表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第一次提出缩小中西部差距问题和见解。但这篇通讯材料用出有限,觉得浪费可惜,后来就想到扩展写一本散文集《西行紀闻》,从此走上记者与作家双栖齐驱之路。


也许长期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工作的关系,有一种为人民写作的情怀,并保持着。我写的东西总的看,尽管多是赞扬社会进步的人和事,也有批评性报道或散文,但批评是为了改善社会环境,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比如《北京百货大楼一个事件》;还有《戒毒者说》《不公平睡床》等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章,还有诸如组织记者凌晨到协和医院蹲守,了解采访外地病人来京挂号看病的苦楚。最终助力改善像春运车站的医疗状况。

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政治敏感性相对强些。比如圣地河谷新延安及老延安,再比较此前来过延安的感受,2021年5月写出《延安,不只是有窑洞》《延安的变与不变》。

前些年,我们有的作家把精力用在写人的感官刺激上,写人的本能上,用乱七八糟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眼球,来取悦少数读者,难道说这些作品催人奋进吗,有家国情怀吗?这些年,主流媒体副刊不大刊发或一概不发诗歌,不是没有原因的,诗歌界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做益于社会的良心作家,做有益于人民的作家。


二,作家的社会责任促使你观察与思考

作家、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感要靠作品去体现 。

作家要有心发现生活中生动场景,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观察角度是否对,与作家的情怀有关。《家国情怀》一书里,我收入散文《四个女人与一个男人》《救救可怜的孩子》,也是对社会人性冷暖的观察;还有观察四季,从不同角度写出反映四季的散文,对春夏秋冬,各注入思想倾向性,如是分别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发表《留住春天》《夏天的考验》《拥抱北京的秋天》《怀念冬天》。还有,入秋偶然一次早晨在大院里散步,从一叶知秋,触景生情,写出散文《拥抱北京的秋天》,从秋景联系到人到中年后的感怀。

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发展数字经济已列入国家计划。数字之手,影响到新闻与文学。数字现代互联网的发达,推动网络文学的兴盛。网络数字文化的发达,给记者坚持写本真的生活,保持新闻的真实性、生动性提出了挑战;数字工具延续了文学工作者写作的生命,但也对作家是否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倾心创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手机微信生活让中青年老年人常常同屏共震,另一方面Ai及deep seek 的推出,对新闻与文学如何与时俱进,用心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我,年龄因素离开工作岗位多年,新闻纸不做了,但文学仍然乐此不疲,因为文学相对新闻纸,其时效性要求宽松些,非“易碎品”。不在新闻岗位,仍然可以用文学笔法写身边的人物或事件。



三、靠什么打动读者?

文学的高明之处是它的唯美文字。文学作品打动读者,一是靠文字,二是靠故事。散文和诗歌也是如此。

什么叫文学?我理解,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剧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请注意,文学和其他书写的区别就在于将文字赋予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这就与写一般发言稿与作报告、写新闻报道有明显区别。所以,尽管我是在主要承担新闻工作同时,写文学作品的,对写散文或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更心存敬畏。比如收入《家国情怀》散文集里诸如《好望角咏叹》《幽绝札兰》《紫贝文昌》《这山,这石》等篇,是花了些心思的。


文学要讲究文字之美。近些年出现口语写作的诗(云南于坚为代表),或将新闻表述句分行,就成为直白式诗歌……这些诗歌形式可以存在,值得讨论。但打破格律要求,别具一格的新诗,或者说自由体诗,现在多风行网络微刊。

文学可以养心。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 xie )曾出版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为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他认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见《文心雕龙;原道》)。他认为,大自然万物,本身就有美的,只是作者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罢了。


文学包括诗歌要讲好故事。2015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出批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总书记指示非常重要。讲好故事,才容易被读者和听众接受。

写人物叙事诗或报告文学,更应该突出故事性,以引导舆论。文学多讲故事才有可读性。读者从故事细节里,能得到启发。收入《家国情怀》里一篇日记式散文《聚焦汶川大地震的日子》,收入《如歌岁月》里的新闻特写《关爱,給予艾滋病毒感染者》等篇,就力图用讲故事的笔法。当然,写散文或通讯,讲故事比起写小说,难度大一些。但小篇幅里有故事,才能显出作者布局情节、提炼文字的功力。这方面我还得向其他同仁学习,向在座的嘉宾朋友学习。

(2025年5月6日)








(责任编辑:笑琰)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