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
2025-09-17 郑良前 浏览:2943
追求托尔斯泰悲悯大爱,革故鼎新关注现实农村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先生专访
郑良前
周大新希望西方读者阅读《湖光山色》后能有三方面的收获:一是感受中原乡村的美景和历史底蕴。二是了解中原乡村农民为争取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三是了解中原乡村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希望我们中国读者深入感触中国乡村里的深层魅力,不仅仅品味到表面上的湖光山色,更要体味到人心底的湖光山色,中国社会里的湖光山色,蓬勃发展的国家的湖光山色。
《环球时报》8月15日发表《“两山”理念照亮全球可持续未来》评论:20年过去,“两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也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重塑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谨以对周大新老师的文学专访,向“两山理论”应景致敬。 ——题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认真比对悉心学习 (前言)
鲁迅说:诚信为人之本。必须诚实地说,我过去研究学习周大新老师的作品并不多。
开始文学创作35年来,最喜欢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前前后后看了10遍,我的72万字的长篇小说《昨夜月同行》,学习模仿的就是路遥的风格。他的《人生》和《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是我百看不厌的作品。其次是莫言的作品,除《红高粱》《生死疲劳》《檀香刑》外,他获得茅盾文学奖、触及人类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小说《蛙》和《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一系列演讲稿,反复阅读多遍;《讲故事的人》《贫穷与欲望》《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等三本演讲集则作为案头书。在我的文学工作室的几十米长廊的两侧,张贴的就是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和 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电子版喷画,为的是随时可学。再次是余华,他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唤》看了不止一遍,他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从9岁到90岁》《余华写作课》《飞翔与变形》《生与死、死而复生》等演讲集和讲座,是我给学生的必讲课——余华曾说,最伟大的阅读应该是怀着一颗空白心去阅读(文本),但我仍然喜欢他及其他作家的讲座,对于一般文学创作者来说,从讲座中可以了解作家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的解读。然后是卡夫卡奖获得者、神实主义作家阎连科,他的《少年的一切都是最真挚的文学》和《他的话一路散落》《三条河》《糊涂》《我的现实、我的主义》等文学讲座读后受益匪浅。现在正看的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的《寻找理想作家》,知道了一个好的作家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开阔视野、问题意识和渊博学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7月19日的面对面采访周大新,让我在路遥之外接触到了中国另一座以“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写作高峰。《走出盆地》被称为长篇版的《人生》,跳动着奋斗的音符;《湖光山色》中的楚暖暖,闪烁着“润叶”的影子,让我重新感到了文学的温暖。
(一)67军军部学习半年,博山陶瓷牢记心间
阎连科说:少年的一切都是最真挚的文学。余华说:文学就是回到童年。博尔赫斯说:所有的作品写来写去,都会成为儿童文学。
年少时最喜欢看的连环画是48套本的《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南阳”这个城市;获得1993年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电影《香魂女》则让我知道了中国著名作家周大新的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1996年8月,我开始到博山报社工作,写了一篇《有梦不觉夜长》的散文,题目就是用的周大新老师的书名。
2025年5月28日下午,我在北大纵横演播室看到醒目的“周大新”座次牌时,一种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涌上心头。喜欢崇拜的作家就在眼前,他高大挺拔、和蔼可亲,热情地与现场读者合影,我也不失时机地跟周大新老师合影并留了微信,算是有了一面之交。
带着向周大新老师学习的强烈欲望,认真梳理了他的作品风格和脉络,再次赴京,于7月19日晚上,与北大纵横董事长王璞先生和《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马金星一起,在北京拜见并采访了周大新先生。闷热转小雨的北京,带有一丝压抑,但面对面请教周大新老师的时候,他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让我彻底放松、如沐春风。他澄清了我文学创作中的迷雾,消除了小说写作的困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见面就是惊喜。当听说我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时,周大新老师开口便说:“我1970年18岁当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67军驻肥城部队战士,1973年曾到位于博山区白虎山的67军军部学习半年。博山陶瓷厂很大,是全国四大陶瓷厂之一,生产的陶瓷很好”。当他听我说博山陶瓷厂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而破产时,用浓重的南阳口音说:“太可惜了,很大的一个厂子!规模宏大、产品一流,令人叹为观止。我回河南南阳邓州老家时,购买的礼品就是博山陶瓷”。他由衷地说:“我1970年至1995年在山东当兵并在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工作,可以说是“半个山东人”。
因为“67军”和“博山陶瓷”两个与周大新有关、与博山有关的字眼,我的采访有了更多的话题,有了很多的亲和感
入伍后,作为炮兵部队测地兵的周大新,因为数学基础好、善于钻研,专业技能出色,很快脱颖而出,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副班长、班长,直到提干。他说,他喜欢研究打仗,如果当初没有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他也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参谋。火热的军营生活、在博山67军军部半年的学习和到老山前线采访,都为他提供了最早的写作灵感和资源,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颗文学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至硕果累累。
2017年3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记者采访了周大新:“军旅作家”是您最为重要的身份标签,您也曾在多个场合讲诉从军对您写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周大新说: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进入部队,就不会有后来的写作生涯。最初参军只是为了生存,而后来的军队生活却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军队生活让我体验了激昂、恐惧、忧愤这些情绪,见识了阳刚之美;让我懂得了何为国家、民族利益,何为奉献、牺牲精神,何为男儿的责任;更是让我亲眼看到了伤残和死亡,知道了战争之残酷。这些不仅开阔了我的视界,也让我写作时对人这种高级动物怀有一种独特的悲悯情怀。
1985年冬天,从原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不久,周大新受命赴老山前线采访,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上战场,在烽火弥漫的战场采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出了《汉家女》《小诊所》两部短篇小说和《走廊》这部中篇小说共三部优秀的小说。在1985-1986年度、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的前身)的评选中,周大新的《汉家女》和《小诊所》连续获奖,《汉家女》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时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周大新老师已经忘了,但“67军”和“博山陶瓷”两个关键字眼,还是引起了他的一些回忆。假如故地重游,旧貌换新颜、老树发新枝,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感慨和创作灵感。
(二)深受托尔斯泰影响,作品呈现悲悯大爱
周大新(1952-),当代作家,河南南阳邓州人。中共党员。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小说家。
周大新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少将军衔。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0年12月,在家乡读完高中的周大新“为了寻找前途,也为了吃饱肚子”,进入山东部队当兵。进入部队后,周大新的文学天赋进一步展露,那时候连里办黑板报,周大新在上面写诗,写故事,写报道,还画插画,广受好评。
在部队期间,周大新读了很多书,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列夫·托尔斯泰对我的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主张要爱一切人。世界上每个人活得都不容易,哪怕是坏人,观察他的全部人生,也有怜悯的必要。怜悯也是一种爱。爱和被爱才是我们人活着应该争取的。”
1979年,他在《济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前方来信》,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自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长篇小说10部12卷,中篇小说33部。
著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阶》,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汉家女》获全国1985年-1986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诊所》获全国1987年-198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向上的台阶》获第六届百花奖和《十月》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南丁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其中,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被誉为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
《走出盆地》是和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齐名的反映农村青年奋斗史的作品,被誉为长篇版的《人生》,感动一代人的奋斗历程。
《向上的台阶》是他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向上的台阶》《银饰》等篇目。其中,《向上的台阶》讲述了主人公草根青年廖怀宝略带传奇色彩的宦途故事,荣获“《十月》作品奖”“《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作品奖”。《银饰》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大家族隐秘而悲情的故事。2005年,根据《银饰》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反响巨大。
2008年11月2日,《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评语为:《湖光山色》深情关注着我国当代农村经历的巨大变革,关注着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在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来探求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蕴。2019年,《湖光山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伟大诗人艾青的不朽名句,是《湖光山色》创作情怀的真实写照。
(三)聆听故事喜欢幻想,助力写作不断成长
周大新老师73岁还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来自从小养成的两个好习惯:爱幻想和爱听故事。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喜欢听村里的大鼓书艺人讲故事。小时候村里有一个叔叔,常把《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一段一段讲给小孩们听,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让他受益匪浅。喜欢幻想让想象力变得丰富,这是他能够写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周大新自己也曾说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对一个作家的创作至关重要。这些记忆以怎样的艺术面目出现,得看作家的艺术处理能力。我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总是把这些记忆塞进我所写的人物的脑子里,嵌进我写的故事中,画到故事发生的背景里,汇进我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界的思考里。”
人生识字忧患时。我从小酷爱读书,小学三年级起,就用掀蝎子、挖山药、摘酸枣换来的钱,到北博山书店买《顶门柱》《脚步》《三国演义》(系列)等连环画,并开始借阅《山中猎手》《万山红遍》等长篇小说;初三时迷上了金庸作品,一晚上看一本395页厚的《射雕英雄传》;上高中后,阅读量更大了,尤其是1990年干了代课教师后,为了创作长篇小说《昨夜月同行》,我把郭庄中学图书馆的各类图书筛选了一遍,喜欢的一一阅读,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1997年,在博山报社期间,到区档案局借阅了1990年至1995年的《淄博日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的缩印装订本,共183本,全部阅读并做笔记,为写小说做了充分准备。
我也喜欢听故事,听父亲讲《三国演义》和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故事。也喜欢幻想,幻想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和编剧,改变命运并实现理想。希望能从周大新等作品中汲取力量,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四)关注农村关注现实,《湖光山色》景色旖旎
周大新对农村题材的小说尤为钟爱。他用饱含感情的笔写出的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多以豫西南盆地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角,理性地透视了农村改革以来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农民心态和行为的变异以及价值观念的嬗变,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农村改革的独到见解。
面对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记者的采访,周大新说:我虽身为军旅作家,但本质上是典型的平民作家——我出身农民,因此在作品中对乡土题材的关注尤为突出。我不仅关注乡土价值观念与文化心态的转变,对乡土变革也常常会进行深邃的理性思考。当前乡土题材文学作品面临诸多困境,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然风光不再,在我看来,不管城镇化怎样进行,不管城镇化速度怎样快,乡村都不可或缺,因此,乡土题材文学作品也一定会存在。中国的乡村正在发生巨变,很可能会变得比今天更美、更有风韵、更诱人,因此未来的乡土题材文学作品会有更多奇妙的风景值得书写。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所说:周大新是中国文坛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目光始终瞩目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他的笔触始终着力于人心中最温暖的部分。
最典型的是《湖光山色》。该小说以亚洲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为背景,以曾进城打工的乡村女青年楚暖暖为主人公,她回到家乡楚王庄之后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借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际,暖暖带领乡亲发展旅游业,不仅维护了丹江口水库的山清水秀,还为落后的小山村带来巨变。暖暖是一个“公主”式的乡村姑娘,她几乎是楚王庄所有男青年的共同梦想。村主任詹石磴的弟弟詹石梯自认为暖暖非他莫属,但暖暖却以决绝的方式嫁给了贫穷的青年旷开田,并因此与横行乡里的村主任詹石磴结下仇怨。从此,这个见过世面、性格倔强、心气甚高的女性,开始了她漫长艰辛的人生道路。小说结构严密,充满悲情和暖意,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周大新在《湖光山色》中融入了他对乡村建设的思考:“欧洲早期的城市化因田园美的消失而做了修正”,中国新农村建设应走自己的新道路。
(五)作品注重“欲望”表达,结构新颖革故鼎新
周大新老师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湖光山色》的创作为例讲解如何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
他说,首先要从感人的生活中产生创作欲望,然后进行下沉式采风体验。然后思考人物的命运,写出精彩的故事。最后用新颖的结构表现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的变迁。
他在南水北调起点丹江口水库调研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并开始思考人物的命运,构思精彩的故事。周大新说:“楚暖暖这个人物,来自于他经历过的两个农村姑娘”。
第一个姑娘是他在丹江口水库调研时,遇到的镇上一个分管宣传的给她做导游的姑娘,她口齿伶俐、业务娴熟,毕业于位于武汉的一所名牌大学。当周大新问她为什么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农村家乡时,她的回答中既有无奈,也有热爱。无奈是曾经在武汉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后来负心的男朋友离开了她。武汉的所有景点都留下了她和曾经的男朋友游玩的脚步,她不想再待在那个令她处处伤心的地方。热爱是因为家乡蓬勃发展,有她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
第二个姑娘是他家里的来自山西农村的18岁的保姆。小姑娘勤快吃苦、手脚利索,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通情达理,很讨家人喜欢。当周大新问她为什么来北京打工时,她说:城里的生活好,既可以给弟弟赚学费,也可以给自己攒嫁妆。
两个姑娘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湖光山色》中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柔中有刚的楚暖暖。“楚”源自于丹江口水库附近的楚长城;暖暖则含心灵的温暖之意。
《湖光山色》革故鼎新,用新颖的结构表现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的变迁。分“乾卷”“坤卷”,借用阴阳五行的“水、木、火、金、土”作为结构。“阴阳说是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五行说是对宇宙结构的解释,以此为结构小说是预示着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暗示万物的此消彼长,相生相克。”
作者用阴阳五行表现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而五行的每一行并不对应某一个角色或某一种命运。“作者更愿意以此暗示人生的混沌与无常。”
(六)影视改编保持特性,长篇息笔科幻起步
2011年,24集电视连续剧《湖光山色》播出,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关于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周大新有着清醒的认识:我认为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应该是两条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桥梁说到底还是故事。作家写文学作品,不能只满足于讲故事,要按着文学作品的要求去写。影视编剧和导演的主要任务则是把故事讲好。如果一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编剧和导演从作家这里拿走的也主要是故事。作品被改编,可以扩大原作的影响,作家应该高兴。但作家不能为了被改编而写作,否则,作品到最后就会变成导演的工作用本,而没有流传下去的恒久艺术价值。
对于《湖光山色》电视剧,周大新老师的看法非常客观。他说:总的来说可以,但没有达到我期盼的高度。主要的原因,主要是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不如都市剧和古装剧受欢迎,缺乏足够的资本介入。并且在农村拍摄条件相对较差,请不动大牌的导演和著名的演员,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
余华有一部有名的小说,叫《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原点,他以一个精巧的寓言呈现了年轻人初涉社会的状态,外面的世界充满背叛、荒谬和残酷,但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就能在残酷的世界找到归宿,给年轻人以积极的力量,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
周大新的第一次出远门,15岁时,从河南老家南阳邓州出发,徒步艰难跋涉了近一个月才到达韶山。周大新第二次出远门,就是18岁参军入伍了。1970年,一个炮兵团到邓州去征兵。他那时身高1.78米,在篮球场上打篮球,带兵的连长在部队是篮球队队长,相中了他。于是18岁的他,换上军装,坐上军列,来到了山东肥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67军的一员,开拓了视野,有了更大的理想。
已经73岁的周大新老师文学道路不再“远行”,在2021年长篇小说《洛城花落》出版后,他突然宣布长篇小说“封笔”。他现在的乐趣是写科幻题材的短篇小说,眼光转向未来,对未来进行一些探索,并通过这些作品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他想写15篇左右的科幻短篇小说,出版一本小说集。
周大新在《湖光山色》的《自序》中写道:曾经“以为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会一帆风顺,以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得无限,以为有无数的幸福就在前边不远处等着自己去取。然而,上天根本没准备给我发放幸福,他老人家送给我的礼物,除了连串的坎坷和成群的灾难之外,就是允许我写了一堆文字。”也正是“这堆文字”,留住了岁月,成为我四十余载军旅生涯中最闪光的印迹。
(七)走出盆地何其容易,坚持不懈躬身入局
于树军的《论<走出盆地>与历史的互文性及其现实主义品格》有几段关于80年代前后农村青年的困境和反映这种困境、走出困境的几部小说的精彩的论述。
周大新首部长篇《走出盆地》以“一个女人的生活和精神简历”为副标题,着重表现了倔强顽强的农村女青年邹艾为改变命运逃离贫瘠家乡南阳盆地所经历的辛酸悲苦的心路历程,及其“大起大落的命运和不认命不断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所彰显出来的女性意识。某种意义上,邹艾所遭遇的生活重压、奋力挣扎、进退两难的坎坷经历,乃是中国当代农村青年的心灵史的记录。
《走出盆地》深刻揭示了当代农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与《哦,香雪》《人生》《白狗秋千架》《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可谓书写当代青年农民困境的现实主义力作。邹艾同香雪、高加林、暖、孙少平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处境与精神诉求,也有她独特的坎坷经历、命运轨迹。
邹艾艰辛坎坷的“生活和精神简历”是对当代农村青年艰难挣扎的生活图景的生动呈现。《走出盆地》与《哦,香雪》《人生》《白狗秋千架》《平凡的世界》等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可谓当代青年农民遭遇的普遍困境的缩影。
无疑,《走出盆地》发表时间虽晚于《哦,香雪》《人生》《白狗秋千架》,社会历史容量不如《平凡的世界》,但其反映的历史跨度更长,涵盖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长达4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同样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也更加丰富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面貌。
如果那时我看过周大新老师的《走出盆地》和《湖光山色》的话,不服从命运安排、积极向上的邹艾和楚暖暖一定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抓紧恶补落下的功课。
(八)大新路遥从未谋面,两人作品犹如肝胆
2024年12月1日,《榆林日报》刊登了周大新撰写的特约作品《搏》。
“搏”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它的本意是“对打”。我读路遥的作品和他留下的创作谈,觉得他就是一个“搏”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在《人生》这部中篇小说里,他塑造的高加林这个人物,就是在搏。高加林不认可自己的生存现状,一心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他就搏,与命运对打,一心想通过读书和努力地工作在城里生活,与城里的女性结婚成家,在城市里拥有一个自己的家,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改变。其间,他甚至放弃与巧珍的爱情,但他搏的后果是没有成功,他又从城里回到了故土,故土重新接纳了他。小说写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读者明白,以高加林的性格,他接下来还是会去搏的。
在《平凡的世界》里,他塑造的孙少平这个人物,也是在搏。这个农民的孩子在原西县高中读书,毕业后回家做了一名教师,但他没有消沉,时刻关注着外面的世界。社会上兴起改革之际,他便开始外出闯荡世界,与命运搏斗。他从漂泊的揽工汉到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机遇和爱情。不想命运再次给了他重大的打击,先是女友遇难,再是他自己在一次事故中为救徒弟受了重伤,面容损毁。一般人此时一定会心灰意懒,接受命运的安排,但他却不,从医院出来,回到矿山,毅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依旧要与命运搏下去。
两部作品里,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呼吁和提倡人们与命运相搏。在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他则把自己如何与命运相搏的情景清楚地呈现了出来,让读者看到他就是一个搏的实践者。
这是一个从未忘记奋斗搏击的硬汉!他与命运相搏的呼吁,我一直记在心里。
未来,希望能精心研究周大新老师作品,写出像他和路遥一样充满悲悯大爱和关注现实农村的作品。
回到博山,当我将保存完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67军司令部旧址照片转给周大新老师时,他非常激动。那年他21岁,一腔青春热血,风华正茂,一个闻名全国的陶瓷重镇,深深地融入了他的军旅人生。
我诚邀周大新老师抽空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博山故地重游,瞻仰焦裕禄纪念馆,体味博山红色文化;欣赏美丽风光,品“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看“红叶柿岩,陶琉古镇”;品尝博山美食,闻香肠肉干酥锅春卷猕猴桃飘香;讲授文学创作经验,助力博山作家成长,他欣然应允。
当然也希望他到位于张店的“开国大典红一师”红军师师史馆参观,重新感受67军的历史荣光,并像莫言、张炜、王蒙、刘醒龙、毕飞宇、刘心武、徐则臣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样,亮相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
2025年 9月4日
(编辑 马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