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和散文:面对草地

2020-08-02   张庆和    浏览:1339    

分享到:

核心提示:面对草地,面对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面对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

文/张庆和

面对草地,面对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面对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
       那些盛开的花,那些衰败的草,那些挺拔的枝,那些枯萎的叶……或芬芳,或苦涩,或摇曳,或凝定,无不成为撼动心魄的一种力量。

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
       革命曾经在这里吃苦受难,革命曾经在这里辉煌灿烂。因而,这里才生长出崇高,生长出景仰,才生长出那许多的伟大与不朽。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金色的鱼钩》吗?它让先烈的精神闪光,它让稚嫩的童心向往。
        这里是历史的档案馆,这里是革命的资料库。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这里还珍藏照彻心灵的熊熊火光。

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先辈的足迹而来,如果仅仅是为了采集诗句词章而来,那就不要来。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会惊诧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甚至会让人觉得,喧嚣的尘世于这里是一个太不和谐的音符,会让人发出千百个感慨或者叹息。

感慨吧,草地的空旷已经投影成宽阔的广场;叹息吧,草地的寂凉正在佐证红军的艰难。

草地是一座庭院,从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贫穷,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灵魂也健壮。从这里走出的人走成了一群前辈,他们的名字,有的被漫步广场的人吟诵,有的靠了电波的力量,被传播成遥远和永恒……

这一条路,弯:是红军走出的一张弓;这一条路,直:被红军走成了弓上的弦。红军意志是拉弓的力,红军理想是弦上的箭。
       挟着滚滚风云,裹着遍地花草,理想被放飞了,草地亦被抽出了一条线。从此,这一条线就把草地和天安门连在了一起,和整个中国连在了一起。于是,这里的风云便成了簇拥时代的浪潮,这里的鲜花便开成了一种笑容,这里的绿草便摇曳成了一面面旗帜……

为了寻求甜甜的日子,红军才咀嚼苦苦的草根。这里的草根有功劳,苦涩的汁曾经营养了民族精神,曾经挽救了中国革命。草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依旧过一种隐居而平凡的日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不衰野草的可爱,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哲理。所以红军才选择荒草遍布的野地,让野草检阅他们的阵容,让野草验证他们的品格。

最后,野草为红军打了满分。

这里植下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这里所以才如此地青翠碧绿;这里埋下的忠骨永不变质,这里所以才永远地肥沃。这里还要生长现代化呢!诞生过崇高和不朽的地方,怎么会生长渺小和没落呢!


作品导析

《面对草地》之美,可用“独特”和诗意来形容。独特的感情:作者对红军走过的这片草地给以极高的审美定位,是“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是“历史的档案馆”,“革命的资料库”,走出了“精神的富翁”、“不朽的灵魂”,且“辉煌灿烂”。独特的联想:作者采用了典型的发散式联想,以鼙鼓金号、熊熊火光、庭院、前辈、笑容、旗帜……诸多可感形象,使文章雏形扩展,思路开阔,意蕴饱满,血肉丰盈。独特的结构:本文所采用的结构是典型的“喷泉式”。这种结构方式有利于打破时空的界限,包容极大。文章由草地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起笔,以草地的青翠碧绿、肥沃辽阔收笔,纵横开阖,活泼恣肆,文思急促而不显浅薄,意蕴丰厚而不显散乱,给人一种疏密错综、挥洒自然的美感。独特的语言:本文大量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诸如“弓上的弦”、“拉弓的力”、“弦上的箭”,新鲜而富有质感,准确而富有张力,具有诗一般的审美意味,充分展现了语言的内在美质。(苏艳霞)


张庆和简介

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创一级、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近千件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检察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法院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青海曰报》《宁夏日报》《海南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春城晚报》《广州日报》《甘肃日报》《贵州日报》《燕赵都市报》《西安日报》《济南时报》《空军报》《前进报》《战友报》《人民海军报》《合肥日报》《大连日报》《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晚报文萃》等国内百余家报刊发表或转载。其诗文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等不同版本图书300余种;出版诗集、散文集《漂泊的心灵》《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