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11-22   王朝军    浏览:2748    

分享到:

核心提示:2025年11月1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3月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对现实日常生活的拉伸、扭曲、变形、扩张甚至颠覆等方式,展示和探究现实社会中人性灵魂深处,潜意识内部存在的隐秘之罪、无望之望、莫名之妙等等。本书在凸显先锋、苛求诗意彰显的同时,对主旨和表达方式也做了另类呈现:忏悔的始终如一,求真的不绝意志,追问的恒久连绵,坦然的面对消逝,烂漫的生生不息,玄冥的无限幻想,最后是榨,榨出自己的悲悯和哀恸,摆布好灵魂,然后说出再见。

作者简介:

见君,本名温建军,河北永年人,现居邯郸市。出版诗集《隐秘之罪》《无望之望》《莫名之妙》《之后》等多部。

2025年11月1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高校、文学期刊、出版机构等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围绕诗人见君的最新诗集《异象》展开深度研讨,旨在聚焦当代诗歌创作新路径,探索新时代诗歌创作的突破方向与地域文学的当代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伊始,主持人杨庆祥教授介绍了与会嘉宾及活动背景。他指出,“新地域文学工作坊”旨在打破传统地域文学的局限,推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跨领域对话,而见君的《异象》正是近年来诗坛涌现的兼具实验性与思想性的重要成果。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诗集作者见君在创作分享中坦言,《异象》试图构建一个既扎根现实又超越经验的精神场域。在寻找“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裂缝中,那些被日常遮蔽的“异象”,恰恰是世界的本真面貌。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在专家研讨环节,与会学者从文本细读、美学风格、哲学意蕴等多维度切入,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丰富的批评视野: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卢桢认为,《异象》的独特性在于其“时间感的重构”与“空间的抽象化处理”。指出诗人通过“90年代先锋叙事的余韵”,将历史记忆与当下经验压缩为“充满歧义的语言晶体”,读者需以激活自身经验的方式参与文本解读,才能真正触及其超越性的自在品格。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巨川则聚焦诗集的“黑白美学”。他统计发现,《异象》中七十余处直接或间接出现“黑”的意象,构成了贯穿全书的“总基色”。“黑乃万物之始,白乃诸色之先”,见君以“黑的褶皱”隐喻存在的裂隙,又以“白的光晕”指向精神的突围,这种对照关系形成了诗歌内部的互文性证明,极简的意象背后涌动着倔强的生命力量。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强强调《异象》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他认为,见君的诗歌不仅是情感的深度表达,更是“认知方式的革命”——通过对日常事物的陌生化处理,让石头、蝴蝶、井等普通意象获得了超越性的象征意义,实现了个体经验向人类共通情感的升华。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从世界观建构角度分析,指出《异象》构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诗人对语言的控制力令人惊叹,他以“逻辑事实的主体间性”为支点,让幻象与真实在文本中达成和解,这种写作既保持了先锋诗歌的锐利,又避免了过度晦涩的陷阱。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十月》杂志副主编谷禾将见君比作“高超的染匠”:他的诗歌如同一匹经纬交织的锦缎,以“以物观我”的视角,将一花一叶的微观世界与宇宙洪荒的宏观叙事相勾连,形成“诗接千载”的审美张力。那些看似离散的意象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最终让文字“发光,并照亮黑暗”。他同时建议,诗人可在“冒犯性写作”上更进一步,打破更多美学成规。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刘汀则将《异象》的语言特质与保罗·策兰、庞德等现代主义大师并置,认为其碎片化的意象拼贴与隐喻的密度展现了汉语诗歌的现代性潜力。见君的诗既有策兰式的哲学深度,又有庞德式的意象锐度,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开辟了独特路径。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十月文学院副院长陈巨飞关注诗集的“色彩谱系学”。他指出,除了黑与白,《异象》中红色(如《红蝴蝶》)、蓝色(如《蓝色的井》)、金黄色的意象同样构成重要的情感线索:红色象征生命的悸动,蓝色指向存在的幽深,金黄色则隐喻欲望的本源,这种多色谱的语言实验,让诗歌成为可触摸的感官场域。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以“巨大的搅拌机”形容《异象》的文本特征:诗人将历史典故、个人记忆、哲学思辨等元素倒入语言的搅拌机,最终提炼出简短而有力的诗句,那些黏稠的意象如岩浆般奔涌,带来触目惊心的阅读体验。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同样来自《诗刊》编辑部的著名诗人聂权则强调诗歌的“奇崛感”:见君擅长以隐晦变形的方式处理生命体验,用幻象否决表象,使每一首诗都如万千气象的浓缩,在有限的文字中孕育无限可能。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家左小词将《异象》的美学风格比作达利的画作:诗歌中充满了跳脱日常的超现实场景,诗人对意义与无意义的边界探索,以及语言中渗透的金属质感与痛感,构建了一个潜意识的迷宫,读者在迷失中获得全新的认知。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韩欣桐从石头意象切入,认为其与“策兰精神”形成了有趣的同构与差异。见君笔下的石头既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又是倔强的生命符号,这种坚硬中的柔软,与燕赵文化中的坚韧品格遥相呼应,为新地域文学提供了精神参照。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蔡岩峣则关注诗集的“恐惧与不确定性”主题。她以“袖珍老虎”做比,指出诗人通过微小而凶猛的意象,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转化为可感知的美学形式,这种以小见大的书写策略极具启示性。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唐嘉璐认为,《异象》的魅力在于“简洁中的复杂,复杂中的简洁”。诗人以新异的意象开辟了独特的“意空间”,看似断裂的诗句间暗藏精密的逻辑链条,这种“减法写作”反而让诗歌的阐释空间更加广阔。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方圆》杂志执行主编邰筐在发言中深度剖析了诗人见君的创作特质。他讲道,见君因职业关系,其诗歌创作本质是“自我疗愈与抗磨损”的过程。邰筐认为,见君诗歌以“黑”为核心意象,通过隐藏悲悯与柔情、省略日常叙事,构建出如“核桃般坚硬的外壳”,需读者以“攀岩”之力破解。其作品凝练如短匕首,兼具多指向性与巨大解读空间,虽设阅读障碍,却为读者提供了创造性误读的可能。他强调,见君怀揣“中国策兰”的创作野心,在悬崖般的险峻诗路上,以零磨损的坚守开辟了独特的文学通途。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在总结环节,主持人杨庆祥教授指出,《异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零磨损”的诗歌体态,更在于诗人对“来路与去路”的清醒认知——既不沉溺于传统的怀旧,也不盲从西方的先锋,而是在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中寻找平衡点。他强调,本次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是:优秀的诗歌应当“既是个人的独白,也是时代的回声”。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岳文艺出版社副编审王朝军表示,作为诗集的出版方,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关注具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作家,为文学出版注入更多活力。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见君的《异象》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而“新地域文学工作坊”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推动文学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北岳文艺出版社  王朝军)

(责任编辑:笑琰)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地域文学工作坊第三期 暨见君诗集《异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