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非人也?

2022-01-05   文/金黎    浏览:1928    

分享到:

核心提示:近时,看到微信上一则视频:题目是人不如狗——吃饭时,儿媳将米饭和一勺子菜挖给其公公,让他去另一个房间吃饭。

文/金黎

近时,看到微信上一则视频:题目是人不如狗——吃饭时,儿媳将米饭和一勺子菜挖给其公公,让他去另一个房间吃饭。桌子旁边有一只狗,叼起盘子里一只鸡腿,给老人送过去……

一个学生从父亲兜里掏了钱,走出门去,一只狗跟着他,看到学生在游戏室打游戏,狗叼起学生书包就走,学生跟着狗,到了一个工地,看到父亲汗流浃背在干重体力工作,学生看着为他上学挣血汗钱的父亲,双腿跪地……

看了此视频,您一定会由衷感到:人不如狗。因为狗还知道:让老人吃好的鸡腿;因为狗还知道:让学生看其父亲在怎样辛苦干活……

古语云:狗通人性。看来确实如此。可为什么有的人不通人性了呢?

其实,狗没有变化,狗还是狗,但人变化了,有的人不是人了!真可谓:狗是狗,而人非人也!

人,本来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狗,只是普通动物。那为什么有的人不如狗了呢?譬如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感恩长辈。本来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然,现在已经被有的人丟失,有的年轻人或许根本就觉得无所谓。

一叶知秋,一滴水知太阳光辉。我们从开篇两件狗通人性的小事中,是否可以看到了现在人心的“落叶”?是否看到了,人心的“五彩”?

诚然,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为什么有的人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几乎丧失殆尽了呢?!由此可见,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水平不一定会提高,甚至会有下降之可能!

中华传统文化,本来是我们这个曾经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许多仁人志士经过不懈努力而成就的人类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易经》、《老子》等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是软实力,是社会政治和经济之根本。

只有本固,才会枝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
类、节日、民俗等。其中,“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其更是人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与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要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譬如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现在,据说日本有的学校将“忠、孝”做为校训。可见我们中国之优秀传统文化,像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也奉为至宝。

然而,我们现在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忠、孝、很少有人提起。譬如儿时教育,小孩子要有敬畏父母、孝敬父母、敬畏老师之心。

可现在,我们许多家庭是怎样教育孩子呢?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小皇帝”。他们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父母就应该为他们当牛做马一样。因此,长大之后,也不需要孝敬父母,敬畏老师。有的家庭只是知道给孩子不停地让步,譬如给儿童吃饭,一口一口喂饭,恨不能替他吃完,总是给孩子更多的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其实,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对孩子无原则底线的让步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担当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呢!?

除了从儿时教育孩子敬畏父母、孝敬父母。同时成年人更要起到榜样之作用。譬如,本文开头那个视频,给老人吃饭,还不如狗有人性,知道让老人吃好的鸡腿。试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您老了之后,子女也会像您学习呀!

再说,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敬孝老人的好的氛围。譬如一切人民公仆,不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么?,那么,您是否先对自己父母能够全心全意服务呢?

一切对自己父母还不能够全心全意服务的人民公仆,怎么就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如果对自己父母都不是全心全意服务,反而处处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样,不是欺世盗名,也是口是心非的不屑之人!

“世界是花花世界,人是千姿百态,人生的价值也是千差万别”。——这是鄙人1980年在《汾水》(现在的《山西文学》)上发表的作品《您每天想什么?》的第一句话。现在看来依然可以这样说。其实,我们不需要多么巨大恢宏的人生价值,只需要明白:在这个花花世界上,狗是狗,但是,人更要是人!而不是,狗是狗,人非人也!

让我们以李白《行路难三首》中的诗句共勉:“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