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周公思想文化研究的军旅学者汪承兴
2022-09-24 马金星 浏览:3105
“我与新中国”征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代 跋
—— 读《元圣周公全传》有感
《天下华人》杂志总社北京分社社长 马金星
“‘放弃北大作家梦,立志军旅做贡献。’‘此生剑笔共驰骋,纵横戎马翰墨间。’”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研究会会长汪承兴先生早岁在《立志参军》和《忆周岁》中的诗句,也是他戎马倥偬几十年的真实写照和总结。曲指算来,他退休10多年来,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周公思想文化的学习研究上,“元圣缘夙愿,银发著周公”,以一种全新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精神,毅然投身到“楚河汉界”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华丽转身着,先后自著、编著或与他人合著并出版发行了《元圣周公全传》《解读周公》《周公与中国国学》《周易与岐山》《周公与中华礼乐文化》和《研究周公之道,弘扬礼乐文明》等近10部著作,撰写了《论周公思想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周公历史功勋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和《论西周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50多篇论文,应邀参加了全国50多次学术研讨会,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教授的充分肯定与赞扬。“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和《中华读书报》等1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他的文章。他把中国礼乐文化的创建者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公思想文化暨礼乐文化,著书立说成了传世文献。我们可以说,至汪先生而始,总能弘扬国学经典的主旋律;别辟一境,更上一层的周公文思打动了我,直感觉有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周身涌动。每当我在“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的作家楼里,耳闻目睹他赠送的新书,便由衷地感到惊喜与钦佩,尤其看到他在“从来信有周公礼,今日新郎顶盖头”方面的一言九鼎。我就非常渴慕周公思想的甘露滋润,“天生元圣,道隆德备。制礼作乐,经天纬地。上承文武,下启孔颜。功在万世,位参两间。”[《元圣文宪王像赞》(陈凤梧)]那具有重大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经典著作。我在捧读书《元圣周公》的日子里,如沐春风,如饮茅台。给了我一种沁人心脾的召唤,让我在《小说选刊》任自由,笔尖日月随成就的曌斋里,仰慕不能自己。君不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审阅了全书,并为该书:“宗周礼乐奠基人,孔子儒学先行者”写下的题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先生,认真审阅了该书并亲自作序,使本书更具备了权威性。所以我要在这里说:“善哉!吾问元圣周公,得为文之道焉!”
《元圣周公全传》著作,能引人入胜地依循纪传体的写法,根据周公生平事迹的先后发展顺序的脉胳,有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进行叙述;通过大量的史料全方位多视角地描写人物在其人、其事、其道的形象方面是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因为元圣为王之道的玄机正在这些精彩的细节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要一想到那有着“定国立君”的功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元圣!他就会在我的梦境里复活起来,旭日破晓,霞举飞升;组成一幅富有远古时代感,西周礼乐文化的元圣画卷,不朽的精神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呼之欲出,使我跃跃欲试,磨拳擦掌。真想立马就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光大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的行动大军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续写起无愧于先贤、有利于时代、引领于后世的元圣馨篇。
君不见,周公传,古来就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之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无怪乎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汪承兴先生此刻的“谈话”,也曾是我从小学时代直到如今的“谈话”。能拥有一部便是幸运,何况是《元圣周公全传》这样的好书呢?近来,在我们书香浮动,名流云集的作家楼里,我一遍又一遍的通览了这部著作。说来我真的是有点儿羞赧惭愧,作为“提着金星笔进京”的东昌府籍贯人,为什么我在拥有自己独立的苍茫世界里,一直都是这样“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得过且过”呢。好不容易摒弃了那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点。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天才杰作,警世恒言的周公,还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就是不努力;沦落成今天这般模样。而最终同“开疆扩地,武略非凡”的元圣失之交臂了有七八年之久的时间。以马内利,启发我不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人生贵人,就是名不虚传,可敬可爱的汪承兴先生,他总是对我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我,不离不弃。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从命,追随先生骥尾。我才硬着头皮将此著的“履历”,一五一十,从实跋来。元圣作伴今日定,无穷凡心此时收。为《元圣周公全传》这部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出一份力,发一份光。该书是他们经过700多天的笔耕墨耘的鼎力合为而成的。该著就是一部中华国学龙虎会“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的警世名著。含有《尚书》、《诗经》《易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国学学术研究的味道,真想不到使我读得兴高采烈,满楼生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汪承兴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今年兰月,我有幸因这篇敢遣春温上笔端的读后感(跋文)入选,应邀到千秋名胜——岐山,参加这次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周公治道与中国之治”,这才开始焚膏继晷,目不窥园,朝乾夕惕,博览元代王利用先生在《润德泉复出记》里所说的“那位”元圣:“盖泉非周公无以示其灵,周公非泉无以表其瑞。”誉物赞人,给人一种暇想成真的感觉;对元圣周公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歌功颂德达到了登峰造极。
“五色碧鸡啼海日,千年丹凤吸朱烟”的岐山,那片8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曾经分外妖娆,炎帝在那里薪火,华夏在那里扎根,周朝在那里肇基,周礼在那里启航。星罗棋布着仰韶、龙山、商周、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817处等等的周人阡陌。说句心里话,当我接到《邀请函》的时候,秉承祖训,恪守家风“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我,是既扬眉吐气又忐忑不安。为什么?不好意思,因为我是中国作协主管的杂志社让我无暇顾及自己的梦想,我被小说事着走,而这条文学路的尽头,使我不得开心颜。对于孤陋寡闻,躁郁边缘愈来愈不快乐的我个人来说,不仅感恩之余,还认为国学经典,属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恐怕是真成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看来,我只能这样,深入研讨,广泛交流,左右逢源论元圣。在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小组讨论、研读论文汇编、整理会议记录的日子里,将会矢志不移的一边梳理,踏踏实实的一边思考,从身体力行的求索,到醍醐灌顶的顿悟,虚心接受“元圣”大学问茅塞顿开的启蒙,经典大事业金科玉律的洗礼。
“一公制礼千秋仰,万众思贤四域兴”的《元圣周公全传》,还是一部普及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惊世之作。在这部彪炳史册的著作里,分为五个章节部分,一是周公青少年时期;二是周公辅佐武王灭殷建周;三是周公摄政与东征平叛;四是周公巩固和发展西周王朝的战略举措;五是周公之晚年。但从总体上来观照这33.8万字,字里行间,情夺神飞着中国绝代周公先生的“大事大情大理”,周公伟大的一生、丰功伟绩、思想文化、精神遗产,以及周公对中国三千多年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伦理道德等凌域的贡献和影响。“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透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您是阅尽日月星辰贵为的九五之尊也好,还是历经风霜雨雪卑为的升斗小民也罢,都不妨在庭院深深或者万家灯火里,翻开读读;随喜观赏,止息乘荫。这“礼行四海经纬天地,乐奏八方震古烁今”的著作,往往都是这样的洞幽烛微,以小见大。不是吗?“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只有这样拿得起放得下,“今年欢笑复明年”举觞称庆的双手,聆听那元圣天籁之音高贵的指教,才能使自己的小天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迎来自己称孤道寡的“天子万年,文武双全;神仙送子,状元榜眼”的大世界。
“此老天下称大老,唯公终古配周公。”纵观天下的地球村,无论是治国安邦平天下,还是琴剑抒怀著文章,以及金声玉振的论坛上,无不闪现着周公的精神光芒,14亿炎黄子孙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生活,无不与周思孔情有着雅俗共赏、一脉相承的关系。行文至此,吾不得不为周公鸣不平。地球村不患无八骏,而患无伯乐;地球村不患无金玉,而患无卞和。自古以来,祖国就有爱才如命、唯才是举的君子,“魏公子忍‘辱’迎侯生,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试想,假如魏公子吹毛求疵,为了捍卫“自尊”而埋没了侯生;刘备九五之尊,摆“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子冷吹慢打而埋没了诸葛亮,在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村里的大舞台上,岂不是又少演了几场人间正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哈利路亚一句话,明君啊,“周公”难得啊!“位卑未敢忘忧国”切切“笔”下荐人!
我依稀记得乾隆皇帝曾经为座落在山东曲阜周公庙元圣殿,正宗上悬巨幅匾额“明德勤施”的亲笔,上盖“乾隆御笔”的大印一方呢。就连左右两旁的抱柱都是木雕对联:“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本先型”。“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岐山周原凤雏宫的周文王家传出了一阵阵欢乐的笑语声,伴随着恭贺声,原来是太妃生下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的周公”。阅读到这里便心生宽慰,阿们!这一段,画龙点睛之笔58个字啊!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文公旦,叔旦,为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以其曾祖父太王所居周原地区为采邑,故称周公。他从小就嗜爱读书,墨子就说他“朝读百篇”。《诗经·周颂》中的许多篇和《尚书》中的《大诰》、《康诰》《梓材》、《洛诰》、《多士》、《多方》、《无逸》、《立政》等篇,均为他所作,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能为之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他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这就使他能高瞻远瞩,更好地审视过去,引领未来,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临大难而不惧,处大变而不惊,断大事而不疑,进退从容,能为武王制定出灭殷的最正确的战略方针,能神奇地化解周初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及时制定出发展西周王朝的治国理政的方案;特别是创建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和礼乐文明,终于成为了功勋卓著的“元圣”。是千真万确,名副其实的一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战略家。后人为祭祀他,历朝修建周公的庙宇达1500余处。写到这里我不禁莞尔。
新华书店经销的这部《元圣周公全传》之作,图文并茂,论述翔实,观点新颖,见解独特,真不愧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枕边书。有唐。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学习周公的励精图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君”的胸怀天下,对今年建党百年华诞“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具有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义务。抚今追昔,我该《笔下生花献礼党的百年华诞》:“镰刀和锤子从1921年7月1日开始,用28年的时间劈开了混沌天地的大门;又用了72年的时间(也就是今天),党旗——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飘扬了100年的旗帜,伴随着万岁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风风雨雨。”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屹立东方,傲视群雄,引领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能使自己走向辉煌的镜子。书上的周公“立功”,就是首当其冲,车轮滚滚,运筹帷幄,开疆拓土。佐武王确立了“敬德”的治国政策,为武王提供了灭殷商的理论根据——天命转移论,以及根据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武王伐纣制定了出奇制胜的军事战略方针,这才有挑战性的公元前1046年血腥的牧野大战。归根结底,周公最大的功绩还在于辅佐侄子,——成王的“有成”。成王能有这样的“大成”,是依赖在周公摄政期间的厚积薄发;这恐怕就是周公的丰功伟绩。这成功之花,是开的多么的不容易啊,其间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伏尸百万的斗争。
书中介绍,周刚灭殷,武王突然驾崩,局势骤然危急。由于周的传位未成定制,从而导致王位纷争,在暗中涌动,王廷的内乱,正在萌发,而武庚则把武王驾崩视为殷复辟帝制的契机,蠢蠢欲动。面对现实如此可见一斑的严峻形势,可歌可泣的周公当机立断,拥立姬诵嗣位,是为成王,但因成王年幼,便只好暂时由自己摄政。而此时此刻的管叔则视周公为自己的篡夺王位的最大障碍,于是把矛头对准了周公,贼喊捉贼的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胡说什么周公篡位,中伤他人,一时的冲动颇能迷惑人心。接踵而至的就是“三监”与武庚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发动了历史上有记载的规模巨大的东方大叛乱。在这一过程中,就关系到了西周王朝,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周公挺身而出毅然东征力挽狂澜,平定了叛逆,彻底死心了“三监”的篡位野心和殷贵族的复辟帝制梦,捍卫了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西周政权,并把自己的疆土面积更进一步扩列到了远东。紧接着周公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巩固和发展起来了一大一统:一是实行分封制,即在全国各地通过“授民授疆土”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室,使天子“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从君臣遵旨的治国体制上维护着王朝的统一。二是营建东都洛邑,成功地实现了王廷政治中心的转移,并将殷朝大贵族迁至洛邑东郊,对之实行化干戈为玉帛的政策,从而有效地治理了殷移民和天下诸侯,保障了王朝的统一。三是制定周礼,从大法上把君臣佐使的治国安邦巩固下来了,从制度上保障了王朝的统一。
书上还告诉我们说,周公四海之心、摩天之志的“立言”,则表现在他不仅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建功立业,还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从深层次思考问题怎样才能从思想文化领域里加强对西周王朝的治理。于是,他在总结历史政治和现实地理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超凡脱俗,高人一筹的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方针和政策。其表现都在书的里面。
书上介绍的关于周公的“立德”,主要是对德的关念的确立与光大。周公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人伦道德秩序,以礼乐的方式使这种道德观念深入骨髓。他不仅是其倡导者,确立者,还是身体力行者。他佐成王成就大业,却自觉地秉持臣位意识。这凹凸有致的是一种道德修养。他的摄政、平叛、还政,这一切皆是以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主题。周公摄政七年后而还政给成王。这就在中国历史上的今天,铸造了一座“公而忘私”的独秀峰。深远的影响了后世。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首位的群体主义 爱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综上所述,应该到了“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时候了。但是,我还是想,再展开一段话题。说明一下周公为什么能如此立大德、立大功,立大言而抵于“不朽”?这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我手持《护照》在国外游学的时候,悟出了这样一句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给了我声声的呼唤,而把这句出头之日的话儿,量身定做在汪承兴先生的身体上不是巧夺天工吗?一名元圣周公第107代裔孙的人——汪承兴!与人合著了一个元圣周公的传世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登高一呼,就从海内外的高等学府,召唤出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了远古的周文化,——凤鸣岐山!鲜衣怒马,挥斥方遒。朝圣之路上方遂平生之愿的岐山“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永久基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元圣周公全传》的“实”破天惊是百川之汇海,“书”群贤乎毕功。直到拜读了才知道,向我们这些读者展示出其自身有绝代的光华、永恒的魅力。明代御使赵忠题诗《周邸治泉》云:
“一泓歧水净年芳,漾漾溶溶玉液香。
莫把流泉等陈迹,缘知地久与天长。”
“回首人生七十载,故国山河换新天。少小从戎战美帝,时局突变调总参。外交军政皆经历,殚精竭力几十年。古稀之岁不言老,研究周公著宏篇。”《汪承兴·七十抒怀》。据我所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在国学经典及其他各个领域里,人到老年不服老,投入的著一次,老有所学,学而所成,做到有为,大器晚成,乃至无意识界的耄耋之年,汪承兴先生就属于这样“老有所为”的具有榜样性的人物。
言归正传。总之,读罢《元圣周公全传》让我始终“苦历千山、询经万水”,聚精会神、步步到位的就是:灵光乍现,抻纸而记完成了以上这篇“元圣霞举飞升香”。在祖国自古流传的凤鸣岐山,果然名不虚传;挺身观看,真好去处!有令人一起瞻礼的周公姬旦鎏金塑像,我伫立良久,敬之仰之,“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毋庸置疑,我就像“七步诗成章”的曹植对洛神那样子“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遣情想象,顾望怀愁”。想必明年再元圣!我在缔造盛世的圣主里,流连忘返。祝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岐山:时闻仙鹤鸣,每见凤凰翔。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周公啊,周公!我要用笔尖称颂你。承兴先生啊,你的论著将薪火相传、泽及后人。
2021年7月1日于北京作家楼
(转载于2021年《周公治道与中国之治》论文集)
(马金星,文学评论家。美国《天下华人》杂志总社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分社社长;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影视艺术学会副秘书长;《小说选刊》杂志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