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富英序论跋选(下)

2020-02-06   浏览:2542    

分享到:

核心提示:评张富英序论跋选(下)

《文学两地书》序

□耿建华

《文学两地书》是两个挚爱文学的朋友的通信集。两地一是济南,二是他们的家乡——阳信流坡坞。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奋斗的旅痕,可以听到他们在文学之路上苦苦追寻的呼喊。他们探求人生意义,思考农村和农民问题,交流读书心得、创作体会,互相荐书、改稿。两颗同样火热的心在碰撞交流中发出闪光。其情真,其意切。

在今天,许多人想的是个人发财致富,很少人去关注别人。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贫乏成为鲜明的对比。而王建华和张富英却在相对贫困的生活中努力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建设一个高贵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王建华在致张富英的信中说:“人生不能样样都得,那种世俗的完美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写此信时他正在济南的山东教育学院进修,在八人的房间,上下铺,一天两块钱的生活费。在这封信里,他鼓励富英:一定利用还年轻的时光,刻苦读书,积极文学习作。而富英则在家乡倡议搞《每日记要》,这是一种相互勉励、相互监督的一种方式。从选载的1992年9月4日——9月23日的《记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在同一天都要读什么书,做什么事。他们都在努力充实完善着自己。

在1992年10月10日的信中,建华谈到他在思考农民问题,并说坚信“人生是孤独的奋斗”。他立志要通过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当然这人生价值是包含“民族意义人的觉醒”之内的。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坚持写作。在以后的书信中他与富英经常交流写作的体会。看得出,他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在1993年8月30日的信中建华写道:“正在用心地构思几个短篇,自然还是以中篇为主,同时不放松学习英语,虽然很难。”张富英也在默默地走自己的路,并为建华抄写小说稿。在1993年12月13日的信中,建华写到他有一个系列中篇的计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计划写15———30万字。富英在回信中赞同这一计划的同时,还说“驾驭它,决非易事”……“自当量之”。

1994年张富英到济南,在《作家报》工作。王建华此时已回家乡,两地书仍在济南——家乡阳信流坡坞之间传递。这一阶段富英的信多。建华的信少。富英仍一如既往给建华写信,劝朋友“创造个平静、温馨、和美的气氛,再拿起笔来,试试。不信你王建华老是孤芳自赏,自我沉迷。”这里富英把激将法也用上了,诤友的苦心可见一斑。1995年8月31日富英在复王建华的信中,对建华决意用“作品作舟”“弃湾归海”表示欣喜,并决定“推波助澜”。二人在文学和人生的道路上相扶相携,互助劝勉,十分感人。还是在这封信中,富英说:“你自身对我的帮助和促进,才是我因而感激你的。”并坚信:“我们在家乡这块小地方,孤孤零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友谊”“是坚不可摧的。我是十分珍视的。”

这个集子是 平常人的心灵对话,即有追求,也有追求过程中的失落和烦恼。但他们都力求不做俗人,力求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是应该嘉许的。更让人嘉许的是二人诚恳的友谊,是挚友和诤友之间的坦诚。这在今天是最为珍贵的。

是为序。


2001年元月6日

于山东大学



(耿建华,著名诗人、诗评家,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友谊是常开的花

——喜读《文学两地书》


□黄玉礼


我和富英、建华都算是文友,相识已有十六、七年时间了。这些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尤其富英和建华,虽工作在不同的岗位,异地他乡,但之间所有的情怀,近十年的书信交流,跃入纸上,令人敬慕,二人之交情让人折服。

昔日的富英是一位乡村教师,凭着炽热的爱好不懈努力、拼搏,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文学之路,并赢得了赞誉。富英弟只有三十多岁,可谓而立已成。曾任《作家报》函授部主任,现任《山东文学》文学院院长,负责编辑两个栏目,是较年轻的编辑。多年笔耕不辍,有不少佳作发表报刊杂志上,并已出版了个人作品专辑《纪念》,受到读者好评。在文学道路上可谓前途无量。

建华兄也非常人,学习、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但创作从未间断,写出了大量的成功之作并时有发表。多有鸿篇巨制,等身底稿摆于床头案头,可谓厚积薄发,大有“囤积粮草”之意,相信会一发而不可收,必将大器晚成!

读罢兄弟《文学两地书》,我感慨万千,并为之深厚的友情所感动。富英、建华在写作的道路上虽崎岖不平,有成败,有得失,但深信兄弟二人的明天会更灿烂更辉煌。

笔者已到不惑之年,也试想与兄弟们同行,充实一下自己,学点走路的本领,也算是“近朱者赤”。立志不论年轮,贵有精神,人还是有点暇想的好!

朋友是不老的树,

友谊是常开的花!

请兄弟二人教正。



于流坡坞

作于《文学两地书》出版之际


(黄玉礼,《文学两地书》两作者乡友。曾任流坡坞乡文广站《切磋之友》主编)





倾听着心情的风景

(2013-04-04 15:25:02)



文学评论

文化

分类:文学评论

——读张富英《倾听与注视》散文随笔

文/张华(山东)

第一次结识张富英老师,是我的一个偶然,其实,我更应该感谢这次的偶然,能够使我结识张富英老师。
2008年的初春,风里还带着些寒意,之前的几日里,还有过几片的雪花的飘舞。春节前,我意外地收到了《作家报》寄来的邮件。拆开来看时,是新一期的《作家报》我更有些惊喜的是,我2007年寄送的作品中的《瑞雪》刊在了本期的“第三届作家报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获奖作品选登”栏目中。之后的2008年3月上旬,我收到了《作家报》获奖通知,我的摄影作品《山娃》《瑞雪》在此次大赛中获得金奖。颁奖地点在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中国宋庄画家村。
春寒料峭里,一场春雨伴着我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我是第一次参加《作家报》组织的这次活动,更是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作品的颁奖典礼。此次的机会难得,也使我激动难忘。正是因了这次偶得的机会,我结识了《作家报》的总编张富英老师。其实,称其之为老师,我是想能够在文学的起步的路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另外,我还得到了张富英老师新近出版的《倾听与注视》、《风寒》、《玫瑰之约》等五卷书。我欣喜,我的北京之行的收获。
在《倾听与注视》里,我读到了那个发自内心地倾听,那是在倾听着时代的呼唤,那是在注视着时代的变迁。那倾听哟,分明是听到了一个文学者内心深处的那个强劲、高亢的音符。这分明是一曲和谐激跃的交响曲。那个伴随着时代变迁而渐近渐强的主旋律,是在畅想着春的美丽,春的缤纷,春的姹紫妍红,春的绚丽多姿。那个注视哟,分明是看到了,在春的蓝天下那飞翔着的多彩的纸鸢,在春的蓝天白云里飞得逾高逾远:在那片热土里,有春的柳绿,桃红杏白的画卷。这是让人心醉的田园的意境,是希望的田野里荡漾着的心语吧。不是吗?不能够让自己的心醉,在蒙胧中留点清醒,在醉意中留点心情,去看这心境里的风景,去听这诗人般的吟诵。张富英老师是用自己的脚步迈过了留在身后的那些坎坷,用沧桑的岁月收获了今天的收获。这收获,这坎坷,这沧桑的岁月也更坚定了张富英老师自己心底里的那个不容改变的信念:文学之路上艰难的跋涉。于是便有了那五卷本的丛书。
我在倾听中注视着,那一卷卷的散发着墨香的字里行间,是文学之路上的耕耘里,岁月留给了心的沧桑,烙印深刻进了心的跋涉。那倾听中的呢喃里,依稀流露出了对爱的依恋;那注视的睦子里更深埋着对爱的期盼;那个心的中的《玫瑰之约》哟,带着玫瑰的花香终于如约而至了。于是,诗人的心哟,更浪漫,诗人的情怀哟,更激越。较之而言,我觉得,我是缺乏了文者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的了。还有就是更缺乏了张富英老师的那种文者的胸怀。他认定的是一条文学治志的路。我自己是在没有什么目标中起步的,还好,在我刚刚起步的情形中,便很有幸地遇到了张富英来做我的老师。其实,我知道我之所以要张富英能做老师,是会给予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的。所以,我又是庆幸的。

(张华  女作家)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玫瑰花开的声音


----读张富英先生的诗集《玫瑰之约》有感

祝雪


读张富英先生的诗歌集《玫瑰之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有着一颗浪漫温情的心。他的诗歌语言里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深深怀旧情结的人,也是一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读他的诗歌如看到他那颗纯真的心,浪漫的情,似水的真挚与纯美!玫瑰之约,虽然没有等到相约的人,但依然让玫瑰的迷人清香带给读者以美好和感悟!走进小树林/作者在丛林中期待一份美好和心灵的航船靠近自己,让自己有个心灵的歇息港湾。作者将自己曾经的苦难和美好用诗歌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更将过去那些难忘和不能抹去的色彩进行了梳理,让它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人间的风情万种和洒满人间美好的情怀在吟诵!

先生的诗歌通俗易懂,看了能让人感受到一张张展开的画面在脑海里盘旋。他不是诗人却写了基本诗歌集,不是浪漫的人却用浪漫抒写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情愫!所以他依然是个浪漫而豪爽仗义的人。这部诗歌集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年轻时的作者心境还有中年时作者的状态。虽然作者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但是他已自己的执着和韧劲迎风雨,档住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了自己心灵花开的春天!

这本诗歌集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对亲情的向往与怀念!虽然母亲在他七个月时就永远离自己而去,但父亲将自己拉扯到大,自己刚刚成人父亲却又离他远去!在这样一个缺少亲情的作者心里,他很在意母爱,也可以说将自己的对母爱的情节深深的融入到自己的妻子身上。他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一个好父亲。重亲情,诗歌里将亲情的描写更是渲染着自己对刻骨铭心亲情的珍惜与拥有!作者将自己在人生路上遇到迷茫、困惑彷徨的阶段划分了几个小阶段。分别用自己内心的标尺将过去,现在未来做了心灵的回顾与展望!

《玫瑰之约》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对浪漫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充满了无限风花雪月的灵感在线!一首首小诗在作者的笔下如花草树木,在一夜之间绿意洒满了神州大地!看到了那副自己对未来蓝图的憧憬与美好的绽放!因为缺少父爱母爱的自己,更加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与尊重,更加对亲情渴盼与珍惜!对母亲的伟大和对自己妻子作为母亲的神圣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在作者眼里,母亲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因此在自己妻子怀孕和生孩子期间,作者是世界上最合格最满意的丈夫和父亲。他做到了竭尽全力为迎接新生命而奉献自己,因为他懂得和珍惜这份爱这份亲情和缘分的份量。作者经历的磨难与痛苦正如一所苦难大学,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张富英的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从老家一步步走向省城、京城,又一步步跟着感觉走,走向自己的梦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的辉煌!他会给自己的未来有个理性的规划与定位,他也许因为曾经是多年老师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地理老师的原因,总会将人生的十字路口如画地图一样标注好红绿灯和方向牌。不让自己迷失在迷茫和遥远的视线里,他是用地图走属于自己的路,正确而没有阻难的人生坦途。初识作者你会发现他看着严肃仿佛不太与人接近,但要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你会发现他是一缕早晨最美的阳光,热情、真挚,充满了友好和善意与温暖。他不会轻易去赞扬你立竿见影所做的成绩,但他会记得你的智慧和所作所为。在他心里朋友在一起,只要缘分到位,什么都可以。思想里山东大汉的那种豪迈和正义涌上心头!读张富英的诗歌,冥想就是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与沉思。他喜欢自己做菜给朋友吃,更是将自己一流的厨艺要与友人分享!这是兄弟情分这是珍贵友谊在他眼里这就是做人的准则!

《感念父亲》主要用怀念和睹物思人的形式记录了父亲的高大身影!在作者眼里没来得及多去孝顺父亲,父亲已走远,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和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让自己历历在目。更是给自己人生路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力量!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受益一生!作者曾经讲过的话,一个女人,最美的重要的不是相貌而是善良,一个男人的标准是敢承担!自己就是一个好父亲敢承担敢为家庭和孩子扛起一切艰难险阻!父亲、大姐、家、友人!作者将这些亲情用自己细腻的心灵,抒写了那些曾经关爱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亲人们!

他眼里的真善美是大爱,他眼里的敢承担是豪迈!他心细如发如发丝,但也可粗矿到看不见你,他不愿意看到忧伤和无情的一面。所以他的诗歌灵魂始终是一副蓝图的缩影在绽放!与朋友的聚会和满腔热情的畅所欲言,是醉着的自己如梦却又醒着如醉!毕业寄语、作者的豪言壮语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和呼唤,他那时候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懂得人世间的琐碎与忐忑。心灵里装的是期待和梦想!向往自己如一匹骏马奔腾不息马到成功。

张富英先生的人生独特而充满神奇,独特是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神奇是他的人生路没有任何基础,一切都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创造奇迹。这些年一路走来,作者经历了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难难惊险但步步为营!在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阅历中,作者是思想和智慧最强大的人。他能在没有星星的夜晚看到自己闪光的明天,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一路追赶一路拼搏的人很多,但张富英先生是个特例!他想法新颖,做事个性鲜明,原则的东西绝不能碰,但一般情况下他总是会想到将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好朋友,自己无所谓。缘分就是这样的情怀而锁定!和他交往的人都是正义淳朴善良豪迈型的人多。他有着前瞻思想,总能出奇制胜的在黑夜里找到萤火中的指引与光明!看到漫天繁星看到月亮升空,他会突发奇想有创作欲望来到自己的书房挥毫泼墨一番激情!他是一个从基层走过来的人,他感念生命感念朋友感念每一个对他曾经有过或多或少大大小小帮助的人。所以他也将这种热能传递,去帮助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的人!这是善良的根本,这是真诚的所在,这是一个男人宽阔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能容万物能洒春雨带来绿意柔和!风停了雨还在滴答,水清了花儿依然在怒放!

张富英的诗歌集读着是一本有着牵引力的书,玫瑰之约约在浪漫的老地方,那是梦里向往的地方爱的海阔天空!在文学的道路上,张富英先生更是帮助了无数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小梦想!而他也是一个爱心传递和播撒甘甜给予春雨的人!与张先生交往这一年多我感慨良多。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他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力量!更使我人生路上的指南针,我感谢缘分,感谢友谊感谢生命让我们与文学有约结缘!张富英先生所领航的《作家报》,就如他的智慧和毅力,将会在今后的时光里帮助到更多的人走向梦想的舞台!他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友谊和缘分!让我们推开这久违的新房之门,感觉到阳光的温暖和春意的昂然!花开为你,芬芳留在你心里。梦想的舞台谁都有机会,只是你是否去珍惜去努力!听着这首旋律仿佛看到了《作家报》明天的辉煌与鼎盛!

《玫瑰之约》,首先是取了个好名字,下来是为名字添加了量身定做的服饰,让文字更活跃有着水滴石穿落地有声的磁力!“玫瑰之约”是梦幻是浪漫,让我们走进《玫瑰之约》,回想和怀念曾经的我们和曾经的爱情,同事也畅想自己的人生美丽放飞思想去瞭望心灵的草原蓝天,白兰鸽的歌唱与独白!

张开双臂我们会拥抱蓝天,展开思想我们会看到玫瑰花洒满清香走进身心,清香芬芳满屋是光!这道心灵的光芒是理想与梦想的展翅,是美好与浪漫的花开,绽放在春天里,穿越境界看到万丈光芒的自己!不是玫瑰不肯绽放是因为他没到花期,没等到真正有约的人来相聚!今天玫瑰约请了常青藤来畅谈,那是诗人与浪漫对话,最终的结果诗人灵感大发,浪漫遍地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秋天迷人的色彩和硕果那是你我一路走来迎风展翅,快快飞吧,梦想!梦想中国梦想是力量!我与玫瑰有约你要悄然而至,那是陶醉的琴声为你独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与玫瑰有约!



(祝雪  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秘书长、《作家报》副总编)






满身花香添雅兴

---张富英《玫瑰之约》赏读

(2011-03-22 14:32:13)放马蓝散

转载


张富英

玫瑰之约

爱无言

玫瑰花开

花香

杂谈


玫瑰之约

文/张富英

约好了

玫瑰花开时

一起去观赏

等玫瑰开了

等的人始终没来


赏花的人流中

惟我独赏


等我满身溢香

我才领悟

其实

我是与玫瑰有约


等不来约的人

我曾想离开

留住我的

定是这玫瑰的幽香


不怨恨失约的人

我还没这么伟大

我要带着满身的花香

去找失约的人


有这份雅兴

赏花不亵,念情不怨!作者的这首小诗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顺其自然的表现手法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深情无怨,大爱无言!真实,可信。诗歌之美贵在真实,自然  我想作者已经做到了!呵呵 带着满身的花香推荐此诗,

我也有这份雅兴。


分享

1

阅读(23)┊ 评论 (1)┊ 收藏(0) ┊转载(0) ┊ 顶▼┊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圈子


玫瑰之约作家报苔藓总编辑孟婆罗马王正鹏杂谈





解读《玫瑰之约》


王正鹏(土家族)


玫瑰的花很美,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黑的、绿的,橘红色的和蓝的各式各样。

在俄国,因女皇卡捷琳娜的一句话,年复一年的士兵为一朵花而站岗,普希金也为之骄傲。

印度的婆罗门将美和幸福给了玫瑰,让众多的美女为之自己的美奉献光彩。

伊朗的诗人说:玫瑰是真主给人间的恩赐。

埃及的女王克娄巴特拉借玫瑰的神奇力量,征服了罗马统帅马库斯·安东尼。

希腊的诗人,在玫瑰花下焕发异彩,让众女神美艳无比,永不凋萎。

意大利的玫瑰,使罗马获得了新生,当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鲜血染红了十字架,小天使们把血搜集到金樽中,不小心有几滴血掉到了苔藓上,苔藓吸收了血,以免救世主的血被亵渎,艳丽的苔藓玫瑰从此来到了人间,让人们永远铭记救世主为人间的罪孽,而流尽了自己的鲜血。

中国的玫瑰最浪漫,满山遍野的开,江南的隽秀,江北的豪迈,中原大地上的玫瑰,是那一把把黄土浇出来的,有他的自由与芳香,一朵成了月老,一朵成了孟婆。我不知道《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的《玫瑰之约》,约的是月老还是孟婆?一会儿诗歌写的象评论,一会儿写的评论像诗歌。读不懂他的爱情诗,如他的诗《玫瑰之约》

“约好了

玫瑰花开时

一起去观赏

等玫瑰开了

等的人始终没来

,

赏花的人流中

惟我独赏

,

等我满身溢香

我才领悟

其实

我是与玫瑰有约

,

等不来约的人

我曾想离开

留住我的

定是这玫瑰的幽香

,

不怨恨失约的人

我还没这么伟大

我要带着满身的花香

去找失约的人

,

有这份雅兴”


将痛苦、梦想、怨恨、咔咔咔的化成了一种力量,用自己的芳香,唤醒喝过孟婆汤的人,这是诗人的灵魂,有了这种灵魂,才有诗的优雅,这就是《玫瑰之约》。



始知幽兰一箭香

2015-03-15 01:23阅读:141


李修平


保康蜡梅节、蜡梅笔会和李修平散文集《牵手》研讨会已经过去多时了,热闹了一阵子的灵秀山城早已趋于平静,我的世界又回到了本原。这世界总是充满矛盾,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筵宴终散,人生不断的演绎着“好事终”,想来总是会产生一点淡淡的忧伤。
然而仔细想来,有一点还是可以长存下来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可以说是在某一时间下形成的心灵的默契。这样的温暖又让人对这物欲横流、人心隔膜的红尘充满眷念,激情不泄,着手谱写再一次的梅开二度。
笔会期间,书法、画家朋友给我留了字画,很叫我钟爱。不是附庸风雅,是真书法,好画。老首长伍荣显写的是“行修而名立,心平著文生”。玩味再三,颇多趣味。书法家高山嵩所赠书法,写的是清诗,甚合我意。晚上查了出处,原是张问陶所作。原诗为:
偶捡离骚写数行,便思乘兴画潇湘;
可怜百种沿江草,不及幽兰一箭香。
读诗,思其意,方知高山蒿兄之用心,弥为珍贵。
回想这次蜡梅节结识的几位新朋友,算是意外收获。《中国作家》编辑任启发,东北人,豪爽,谈人论事,真知灼见。他对保康民间流传的汉民族史诗《黑暗传》、楚风民乐《沮水巫音》这些传统的东西很感兴趣,建议我在这方面注意挖掘整理,必有前景。我当认真思考,今后要留心去做。这个人与《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一样,都是值得深交的人。
一提到张富英老师,心里马上就有一股暖流涌来。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不仅给了我极大勉励,而且还道出了我们之间不为世知的情缘。他说,二十多年前他在《作家报》做编辑,报上刊发的关于我的散文研讨会的消息以及发表的几篇散文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停刊多年后复刊的新《作家报》又发表了我的许多作品。可以说,他和《作家报》一直在关注着我的文学跋涉。我们成为好友知己也有好几年了,可是他从未向我提起过这事,由此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品德。现在有人抱怨如今的编辑如何如何,但是张富英一直在坚守,仍然甘为他人作嫁。研讨会上,他的平易、儒雅感染了好多人,小说家王建琳说他是精致的山东男人,我想,这种精致来源于他的内心宽广、远大,来源于他的真诚、严谨,否则,他主导的《作家报》怎么可以每年举办多次大型活动、怎么可以高举《作家报》的大旗号令天下啊!
蜡梅盛开的季节,正是数九寒冬。恰巧,活动开始的头一天,鄂西北普降大雪。开幕式定在上午九时, 天上飘着雪花,楚文化广场的会场彩旗飞扬,观众热情激昂,嘉宾顶风冒雪坐在台下,看蜡梅节启动,听来宾讲话,赏演员穿着薄如蝉翼的服装表演,那场景叫人异常感动。寒风下的歌舞,迎风绽放的蜡梅,妙语连珠的演说,飘飞的瑞雪,翰墨书香,同时在我生命的特定时刻出现,人生有此殊荣,令人欣慰。因为在蜡梅节的主题下有笔会、蜡梅研讨会、书画交流会、作品研讨会等多项活动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了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河南、四川、武汉、襄阳等地近百名的专家、学者、作家、书画家、艺术家、编辑、领导、商人等嘉宾出席。几天中我因忙与文艺界朋友接触,就与梅花专家、与花卉界友人交流相对减少。但是,我的散文集《牵手》仍然是各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议题。蜡梅研讨会与《牵手》研讨会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主持蜡梅研讨会的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全国梅花蜡梅分会副会长刘青林先生首先对我个人和对《牵手》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祝贺,接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全国梅花蜡梅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庆卫先生、《花木盆景》杂志社总编辑苏定先生,襄阳市赏石协会会长王学超先生、襄阳市兰花协会会长杨根先生致辞祝贺。这是一个学术性研讨会的特殊开场白。蜡梅在这里传承着一种高格,成为一种精神,梅品与人品,聚气,流芳。
台湾胡须梅花园主李锦昌的到来,对保康蜡梅走向海峡彼岸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很遗憾,我与李先生仅只合了影,临别时吃饭才坐在一起。几天中,他除活跃在蜡梅、奇石、书画的展厅、现场,还不失时机低在枕边浏览了我的《牵手》。他对保康蜡梅十分钟爱,邀请我在适当时候去台湾做客。李老童颜鹤发,讲话激情满怀。我与保康花木盆景协会会长刘万义相约,一定结伴去台湾一游,不仅要去拜访李先生,还有去造访他的梅园。而且李先生已计划把保康蜡梅引入台北,自然我以后也会在蜡梅研究开发培育方面有所作为。我们联手,一定让保康蜡梅香飘海峡两岸。
高山嵩先生是这次结识的新朋友,所谓“新”是指我们第一次相见,其实,我们神交已久,只是未曾谋面而已。他读过我的作品,我也读过他的诗,特别是写襄阳文化人的那本书,很有意思。初次相见,即为故交。先生年过花甲,书画造诣很深,仍然勤勉,为人真诚,在我未来之年又多一位艺术良友,人生就会时时飘荡着书香墨香。
巾帼中相识萧雨林,也是人生幸事。早就听说她的新闻写得多么好,我还真读得不多。曾有朋友说起她,都是赞赏的口气。蜡梅节开幕式那天,天气十分的寒冷,她拿着数码相机,独立风中,与盛开的蜡梅花比肩而立,人比黄花瘦,玉树临风,小鸟一般的依人,联想到她的才华,竟无语可颂。我的《牵手》研讨会上,她文静地听着别人的发言,不时送给我一点带露的赞许。我就在心里确定,她必是一位善解之女。会后她送给我几本由她主笔的《旅游生活》杂志,不仅文章多是她写,编排亦都出自她手,读着那些温馨的文字,心中也时时生出一丝暖意。蜡梅节后,我们通过QQ交流,谈人生,谈生活,也谈时事与官场,几乎无可不包,因为我刚刚从一个炫耀的位置走下来,自然多是她在安慰鼓励我。常拥百种沿江草,始知幽兰一箭香。人生能够在转身之时遇到知心知己的人,当是福气。
这次活动中让我对老朋友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一直称王建琳为大姐,她在文学上的大器晚成与突飞猛进让我无法喘气。我们举办的这次蜡梅节,活动安排得比较丰富,她没有错过一次活动,就是像蜡梅研讨会这么专业的活动她也出席了,认真听取专家发言,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文学的活动就不用说了。她每天早早起床,去山上看风景,晚上看我的《牵手》,还做了笔记,她的发言见解独到,不仅大有裨益,还让我振聋发聩。对于这样一位对什么都相当认真、相当执着的人不红得发紫那才叫怪哉。
还有席星荃、邓耀华、赵英华、牛宪纲、张亚萍、李圣强、周解民、石继军、晓梦,还有李晓滨、林大学等。他们都是带着激情来,带着友情来,带着关爱来。一次活动增进一次友谊,增进一回了解。他们留下的话语、文字与书画,如甘霖,似夜雨,破土而生,长成友情之树,万古长青!
保康是我的家园,也是我的精神守望。我在这里开垦,建园,栽树,种花。几度春秋,已是满园繁华。一朵,两朵,一支矫健的山林文学支队,他们带着虔诚满含笑容而来,田德林、周才彬、宋进潮、张德富、张太学、王俊楚、虢光新、王承鼎、张更生、晓泉、李雄、陈静茂、刘远贵、彭艳丽、张蕾、李青妹、姜雪琳……我们迎着太阳走,点亮着荆山沮水的晨曦!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这些朋友不求回报,不索取,无私欲,不会与我争权夺利,没有尔虞我诈,不必设防,让我在释权之后享受了一次最为轻松自由平等的相聚,借大才子金圣叹的话曰:不亦快哉! 还有凡夫,这位全国著名的寓言家,总是一副兄长之态。他与张富英先生一样,是蜡梅节的贵宾,上台启动了蜡梅节,也是《牵手》研讨会的主持人。对我的创作作了总结性的发言,勉励我作一个华丽的转身,以前有政务,是业余,退二线了,就是专业了,有的是时间写作、读书,文风上率真不易,执着可贵,尝要破茧新生。这些正是我今后的指南。先生照像机不离手,山城美景,尽收胸中,他早睡早起,在修身养性上亦是我的楷模。
自然也有遗憾,省作协的梁必文、吴小斌,《长江文艺》执行主编何子英,《湖北日报》文学副刊主编熊焕军和作家晓苏都欣然应邀出席,结果大雪挡路,未能成行。襄阳的平儿、陈文道、王伟举、杨晓琳、唐家举、郑浩、周平、谢伦都准备出席,都是临时有事,失之相聚。尤其是陈文道、王伟举,我的第二篇短篇小说《猎人的后代》就是在他们执事的《汉水》隆重推出的,之后我才进入襄阳文艺界的视线,后来他们还刊发了我的多篇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再后来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并共事于襄阳市作家协会,都成为副主席。他俩能出席,一定有很好的见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真的很想念他们。还有谢伦,《牵手》研讨会的主办方是《作家报》、襄阳市作协,他作为襄阳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直是这次活动的襄阳联系人,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少了他的。就是在我们接襄阳客人的考斯特已经走到中途他还在打电话过问,怕谁掉了队,怕路上冰雪不安全,其负责的精神也让我温暖。
往事如陈酿,愈久弥新,愈久弥香。在我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琼浆、可以没有鲜花,可以没有掌声,但我不能没有朋友,不能没有友谊。对于各位的关爱,我深深地感谢并永志不忘。保康有蜡梅,蜡梅会一年一年的开下去,我的心花不谢。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就做一株蜡梅吧,在山崖溪畔找一处自己的位置,默默地扎根泥土,有荫有格,逢雪开花,迎春而果,暗香浮动……

始知幽兰一箭香(李修平)X


始知幽兰一箭香(李修平)









文学风景中的搭台者

王谨


7月7日,周六,北京通州plus文创产业园一楼大厅,集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文学作者。上午,由华文作家网《作家报》、北京人文在线等主办的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揭晓颁奖式、第13届作家报杯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典礼暨当代文学前瞻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成为会议的主角,笔者和作家网总编辑冰峰、《小说月刊》总编室主任张可军及编剧、导演毕云琪等作为嘉宾应邀出席。

获奖名单一项项地被公布,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批站到前面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的有教师,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基层公务员,圆了文学梦的喜悦写在他们脸上,融于情真意切的感言里。坐在前面的张富英总编脸上也多了几份为文学爱好者搭台的成就感。


颁奖之后进行了研讨。会议主持者张富英让嘉宾就当代文学各做简要演讲。我没有提前准备,即席就“作家的社会责任”做了半个多小时的发言。我从四方面予以简单阐述:一是作家同样处于社会,是社会一分子,你的言行、你的作品,就反映着你的社会责任;二是反映社会、干预社会的作品,宜小中见大,切忌大而空;三是以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的心态去写作,就能把握导向;四是来自基层的文学爱好者同样需深入社会生活,只有更深层次的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

在颁奖嘉宾和与会文学爱好者桌上,还放有一本《张富英文学评论集》。会后,我浏览了全书,发现集子里竞收录了近些年,张富英(笔名张戈)为众多文友和文学爱好者们所作的百篇序文。序文虽大都不长,但每写一篇序文之前他都要阅读厚厚的一部作品,这意味着百篇序文背后是事先阅读百部书作,其工作量令人震撼。在这些序文中,张富英表达最多的是对于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真诚鼓励和殷殷期待,或借此表达他的文学观或对写作创作的思考。有这么多文朋诗友的作品请张富英作序,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恐怕不多。这既说明他与基层文学爱好者有很好的人缘,也足见张富英自身文学功力不浅,受文友广泛认同。

张富英是位山东汉子,自我们相识,我就觉得他儒雅中保留着山东豪爽汉子的性格。他既是《作家报》总编辑,还兼任影视剧本评估推介及部分制作业务。由于他的长相酷似一位伟人,他也常常在一些影视剧里露面。我也曾就我所编剧的一部电影剧本,与他进行过多次探讨,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坦言,从事影视只是副项,主项仍然是写作和为人“做嫁衣”(编辑)。

在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张富英透露,此书原拟书名或自序为《草根评草根》,后吸收文学界一份量级朋友作序,才改了书名。他自认为,追溯上三代,我们都是农民,都是草根一族啊。草根是有生命力的。正是这些(让他作序的))草根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他才有此底气、如此福气!

这番话,不无道理。自我谦卑的人,自愿为草根文学爱好者搭台的人,自愿与草根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才有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之树也才会长青!


(王谨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奖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委员)




执著书香透京华


——读《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有感


北京   马金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众所周知,曾是齐鲁大名鼎鼎的青年才俊张富英(笔名常青、张戈),恰同学少年就开始执著一念,著书立说。现为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著作等身的张富英(曾为教师、记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是我首善之都,历久弥坚交往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道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就忙里偷闲,图个新鲜,俯仰过(张富英,《纪念》〈文学作品合集〉中国文联出版社)他那脍炙人口的著作。虽然不能褒扬他这位(家乡濒临渤海湾的鲁北平原)乡土作家,白纸黑字,挥斥方遒的都是远见的字字珠玑吧,但是也不能褒贬每篇句句不是卓识啊。鲜为人知的是,为他打开荣誉之门的作品是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以及省级和全国文学大奖20多项。他“褒贬执剑戈,俯仰挽风云”的文学评论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年一觉北京梦”他潜心读书,乐享常青斋“细致剖析”的寂寞,终于在戊戌狗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高屋建瓴之气魄,指点周围草根作者书生报国,笔写春秋文以化人,在祖国的文学凌域,大展其笔尖上抽丝剥茧的鸿鹄之志,想必会昭焕今古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书写京都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里,好多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慕名而来,登斯楼也;想邀请我为他们因势利导,顺势为文写点儿什么的,我对这来自五湖四海的繁重“份外”任务,“总是心太硬(婉拒)”抱有“八月十五逮了个兔子——没你过节有你也过节”的文牍主义态度;序文难,序文难。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好多好多的中国作家梦想靠手提的笔杆子吸引脚下这个蔚蓝色的地球,到头来却忘了首要的是被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村)吸引。善待文学赖以产生的草根。精准扶贫接地气,伸手拉一把原上的升斗草民。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千世界将回报给人类灵魂的诚实与继往开来的坚持者以慷慨。但面对“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又拥有众多老中青“张粉”,或者说壶浆塞道人气的张富英道友,我却是喜出望外。他的评论集已经使洛阳纸贵起来了,不,是今北京纸贵起来了。我只好立马放下手头阅读快乐中的《小说选刊》杂志,顺手拿起他整合选编结集出版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来焚膏继晷,“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我,投入到读读复读读的境界里,虽然倾注了大量的阅读精力,那可真叫是乐在其中啊!此事昔闻今见之。我得必须从文学流行最快传播的岗位上再接再厉,赶紧时间扬鞭催马,决战京华,面世一篇其喜洋洋者矣的马文,“晴雨表和风向标”(注:《小说选刊》杂志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一下他金色年华里的文学评论,在中国当代文学这“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大好前程。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首先,我走马观花的翻看了一下。好,这是一部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精选的100篇左右的序文,共260多个页码,23万字,近两公分左右厚的评论集。是张富英2000年以来(于泉城常青斋),就开始序文的纸质著作至2017年(于北京常青斋),“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篇篇序文,都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我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他的出手非凡,具有鲜明的“张氏风格”,他所著如同伯乐相马一样的评论集是不断攀登高峰,寻求突破的;或者说,是鹤立鸡群,甚至是高人一等的。我追随作家张富英先生的笔墨,目光深入,沉浸其中“欲穷千里目”,读了第一遍,心灵的陶犬就开始有了点儿守夜之警的净化,我时空跨越,思绪万千“更上一层楼”,又读了第二遍,人格的瓦鸡就已经逐渐有了点儿司晨之益的升华。正如冰心先生生前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部我爱不释手的书稿,曾忍不住拍案叫好过。这可是张富英被催出来的笔墨纵横,思骋万里;“十七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啊!里面是不乏匠心独运,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君不闻张富英为其挑灯夜战的序文作者中,教师、工人、农民、当然,也不乏土生土长的基层官员,这些文学机制里最底层、最基层的文学创作者,写作水平层次不一,其作品也是各有千秋。在序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字里行间,张富英对“草根”们的著作,评论的头头是道,观点别具一格。芳香最多的文字就是对于文学爱好者的青眼高歌……对了,当你心动神摇,一气呵成的把通部序文读下来的时候,你就会不难发现,在他庖丁解牛般的每一篇或长或短的 序文中。几乎都是锦心绣口的祝福作者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天地里,更加莺歌燕舞。文学之路上,更加柳暗花明。序文在给作者饱满的精神之核里,我们几乎都能荡气回肠,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到这样的话语。说白了,张富英其实就隐身于自己灵感乍现,妙思顿来的文字背后。

如在给冰耘长篇纪实散文集《我娘我心》跋,评论集里,他笔峰一转,荡开笔墨书写道:“讲孝道,似乎老生常谈。时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弘扬传统文化,意在警示国人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老祖宗的文化更要代代传承,否则与行尸走肉无异,人亦如无根之草。在物质丰裕的年代重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内生联系,都学做好人,能人模人样的活着”。“《我娘我心》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灵魂深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你我;《我娘我心》应时而作,应运而生,顺势面世,在如今人心浮躁、道德缺失、情义淡漠甚至信仰、精神危机重重的当下,不可多得,堪值一读!”阿们!在当下这个有点儿弯曲悖谬的世代里,我指着张富英嘱咐你们,他生动活泼的文字从头到尾都极具可读性,可谓是一部对当下作者群充满了正能量的最新奉献,对于写作者来说,真的是属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又如在评论雷人《诗外功夫成就的诗人》时,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理解、别有意义的笔法写道:“诗人雷人,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与众不同,我想不能单从诗人角度看他,他曾是个小羊倌、产业工人,自学成才,成为一级建造师、律师、翻译家、专利发明家,白手起家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他还精通音乐,并在书法、国画上有不小造诣。耳顺之年发出诗歌的新芽,且一发不可收。这样一个多才多艺,一个立体亮丽的雷人,其诗歌的别样魅力也就是必然的了。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他是诗外功夫成就的诗人!典型的大器晚成!”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就给写作者笔底化新篇“祝福”了诗意和远方的肯定。在安得倚天转斗柄的指出作品价值的同时,张富英往往也会挽回银河洗旧怨的给出胸藏千壑的中肯意见和独领风骚的建议。

如他在给刘一清的散文集《梅园礼赞》这部书籍的序文中先是以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判断力,来了个“竹筒里倒豆子——一干二净。”的说出了自己对于该作者作品的肯定,“作者着力书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家乡美景和家乡人,读来可谓情深而意浓。所谓情深,是因为作者将他对家乡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人最深切的依恋一一流于笔端,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道、家乡情感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这种味道、情感,于我们读者往往又是最为熟悉、最容易引起共振的,加之作者往往故意似的在文中留白给我们以回味的空间,因而意味也浓厚、深长,韵味十足。以上这些显然是建立在对于奋发图强的该作者作品的基础上。”

如果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所著作的《百年孤独》(代表作)“文学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那么说,张富英所著作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则是以“贴着地面行走,与时下生活同步”的明确理念合盘托出的(《草根评草根》他原拟的书名)。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草木早逢春。”的目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震动全球的正能量正以排山倒海的趋势滚滚向前进,向前进的文学是属于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村和70亿世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更多以草根作者需求降下身段的“草根”评论家作序作评为导向、以“扶起上马,再送一程”为原则,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能在男女老少等作者的精神宇宙里,像晨星、似明月,如朝霞、若彩虹,马到成功着。有几位优秀作者,都是从张富英作序作评里上路,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世界。今在我们“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的作家楼里,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很可能就是张富英的第11部文学艺术专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有朝一日,我也应当迅速觉醒,改弦易辙,拿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的劲头,向我们当代作家这一群体里后来居上的领军人物(之一)——张富英那样,努力向国内外的人们奉献精美丰富的精神盛宴;真正做到“春华风韵入淳朴,秋影高情归砚池。”的出版著作,始终持守中国作家的传统和使命:忧国忧民,文以载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哈利路亚!鉴往知来在每一个今日,——明日前的今日,昨日后的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广大的基层作者在“润物无声”的意境中,作者既聆听了高贵的指教,又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立下汗马功劳的张富英,属于中华英才是当之无愧的,“与作者共进,为作者服务”文学评论的星光大道是鸿运当头的,更是庭院深深的。

“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正如巴金说过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写作唯一的意义在于,它使得我们不虚度今天。张富英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就像一条“上山”吐丝的春蚕,默默无闻的耕耘,是为了付出,而不是为了索取……“作品,才是作家的“身份证”。站在“披沙拣金,功归无名英雄;名标金榜,尽是后起之秀。”《小说选刊》杂志的角度,论及该部著作的艺术性,当然,张富英先生呈现读者面前的评论集还存在着白璧微暇,或者说小小的不完美。应该说他的这部著作不是最好的,但通过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努力,以后将会出版更好精神往来的完美著作,我今天欣赏着他的精益求精,并开始发自内心期待着他明天的一丝不苟。有鉴于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噫!他也让我拓展了自己的内心疆域;开始有了兴致盎然的“维度”,乐此不疲的“视域”。我也该拿出自己大型文学选刊的看家本领,国家级点石成金的当家武器。落笔风雨作家楼,10多家期刊方阵里的万家灯火,以及楼上楼下,作家诗人,心灵内外永远的声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们俩那如碧潭般深厚的情谊嘉宝啊。张富英为人平易近人,与他书房谈天永远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上说过,我在认识他之前,已经读过他的多部著作,深深为他在一席用武之地里的创作才华所折服。人生三万六千天里的每次每次,我们在酒店里的杯光碟影里,畅聊文学,好生痛快的聚首再聚首,我都会为他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纯文学净土,所从事精耕细作的大学问,根深叶茂的大事业;登龙有术,甚至于比我神通广大,风调雨顺“多收了三五斗”的丰硕进步而欢欣鼓舞。平心而论,正应了那句访兄问弟真不错的话,“友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于是乎,他把文学评论当成神圣的事业,十多年来,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追求卓越写评论,这份执著的坚守令人感动。他寒耕热耘以其过人的智慧和眼光,有温度、有张力的文学评论作品,传递出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想必会风行一时,流传甚广,让人难以忘怀的。特别是他近几年来的评论生态,是引人入胜,“笔”下生莲的;也可以说是引导草根作者们步步为营,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生命的主导文。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君不见我在四壁图书“使馆之上,传世家府”曌斋里低眉信手,写下以上的有根之爱,有源之水。文中曾用了两个“美人”贯穿全文,何哉?张富英有一位秀外慧中,既出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的贤内助,鞍前马后的伺侯着,著作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成为举足轻重,国学文化的至高点才怪呢。奔走相告在中国作家这一群体里,说白了“总之一句话,《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是荣冠京城,泽及齐鲁最大动力的著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播种在天下每位读者心灵深处的沃土里,今天生根,明天发芽,后天成长待日久天长,翰墨飘香国内外⋯⋯!行文至此,我又开始全神注视着这部著作了,这部著作,我就冠之为中国文学的“张富英文学”;还是这本书籍,我就再冠之为“张富英评论”的中国草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办公楼上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吴义勤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在为该部著作的序文中,曾提笔美誉张富英为《虔诚的“文学使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正如张富英在该著作《后记》所言:“义勤书记在序中美誉我是“文学使者”,自不敢当,但我一定会继续(‘深入到最广大的、基层的文学写作者中间,团结一切文学力量,共同汇聚起深广而磅礴的文学动力,共同推动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当铭记于心,自勉之、共勉之!”人间正道是沧桑。记得《圣经》上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要将这事传与子,子传与孙,孙传与后代。”时至珠玉之身赠书“金星道友雅存”的仲夏今日,奉天承运,名山事业在玉京,星星点灯致为序。


(马金星  文学评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影视艺术学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副社长、《人民艺术家网》副主编)



“说明性”与“解说性”的理论名著

--读《张富英文学评论集》


張正瑜


文学之树常青,功归辛勤园丁。

张富英老师是《作家报》的总编辑,南中国作家研究会名誉主席、北京中作影视副总经理、北京文心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我与张富英老师“曾相聚,不相识”。那是2015年12月19日在北京中础宾馆,由“中国箫军研究会”主办,“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协办;中红网/中华国魂编委会/北京鲁煤诗文研究会/贵州作家网/九州诗歌协会协办的(2015年度)第八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读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大会)。当时我和“中国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国魂诗书画选”主编、诗人、文艺评论家许庆胜主席。中国著名词作家孙建修老师提前到达会场,帮助组委会秘书长蔡诗华老师布置会场。当摆放参会人员就位名单时看到张富英老师的名字,大概由于都是张姓的缘故吧,我还说了声:“这个名字好,张家富有英才”。

2018年7月18日下午,我有幸收到世界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书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与文化)杂志社特约编委王耀东先生寄给我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大吃一惊,如获至宝:“这不是张家富有英才的书吗!”

“尽为师者‘传道’之职,诲人不倦‘忠告’之谊”,是《张富英文学评论集》的心理定向!投射给读者一束催人奋进的希望之光,使读者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张富英老师将审美投射与自身的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定向心理认识,用他独特具有美的幻觉和幻象采用审美的幻影投射功能,投射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心幕”上,满足了文学爱好者殷切的心理期待,焕发了他们的创作青春。因为《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是对全国各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写的序跋沤编,是一部“说明性与解说性的文学理论巨著”!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与独特的艺术特色。

人的审美体验与投射往往密切相关。有些审美体验完全可以用投射的理论加以解释。因为某些审美体验的实现,实际上就是对客体的“译解”过程,而这种“译解”又往往要以主体的美为幻觉的呈现为条件,美的幻觉的产生则又是在主题心里定向的指导下向对象投射的结果,所以投射是导致审美体验者必须有的心里动作。张富英老师将这种心理动作以序跋的方式,反馈给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也就是张富英老师将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方式、方法、知识、感悟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投射到特定的客体(文学爱好者)上,使文学爱好者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符合张富英老师的主观图式(期待),促成他们幻觉产生的精神力量、心理过程中开阔眼界,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写序跋作评是一件非常劳心费力的工作,必须对每一件作品从头到尾仔细认真阅读,然后根据作品中心意旨提出指导意见和鼓励。审美鉴赏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作者的风格不同,作品的情感各异,其中有心物的交流;有时空的流动;有内外的观照;加上老师的牵引与厚爱,用园丁辛勤的汗水浇灌,促使文学之树茁壮成长。从《张富英文学评论集》中,深刻感受到他在面对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那份耐心、执着以及面对业余作者的那份尊重与厚望,突显它独特的文学立场和精辟的文学论断。尤其是对素不相识的草根文学爱好者送来的作品写序,就像一位老农在广阔的田野发现了一棵茁壮穗大的小麦,他要把它培养成一种优良高产的品种。“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母地,母地对他构成的影响,会像影子伴随着他,影响着他,无疑故乡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多彩的故乡便是作家的精神母地,出生在关中东部骊山西麓农村的冯赤对乡情有深挚的眷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荣光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在当前散文铺天盖地的类型化写作中,冯赤坚决的摒弃雷同,他以感性的方式切近事物的本质,他的散文不尚雕饰,追求天然质朴的美,读来亲切舒展……坚持沉下去搞创作,沉下去,其实我们早就听到过这一种呼唤,只是我们缺乏对各种侥幸到来的得意警惕,靠麻木和自欺来掩盖内心的惶恐不安,陶醉在生活的假象里,或是靠短期效应的押宝来孤注一掷,或者靠收买的吹捧来抬高自己,或是靠权利的赏赐给人牙慧,或是揣摩文坛的风潮朝秦暮楚……于文学而言,一个充满内心定力的安静的作家,他必须放弃浮华生活的无奈煎熬,沉下去,用全部的心灵去感知大地的深度与炎凉,必须放弃琐碎的人际关系,走向熠熠发光的山川草木……当他铺开纸的时候,人物从岁月的浮沉中显现出来,朴素而善良……所有的言辞都变成了颤抖的声音,这声音里带着血丝和泪痕……只有这样的作家才会永葆创造力,只有这样的作家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摘自《张富英文学评论集》65、66页“自然朴素,创新色素”节选。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对于文学规律的认识,也不可能不从个别的具体文学现象开始。做学问和做生意,恐怕还不能完全等同,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问也未必都是商品!若要求真理,不能看行情。真正的学问应当是新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有严师,必有高徒,这个“严”不是严厉,而是严谨。“一条输电线,点亮万户灯”,张富英老师的精辟论断,揭露前些年在文学领域的存在的不正之风气,指出“沉下去”,走向熠熠生辉的“山川草木”去“接地气”。从“根”上去挖掘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明、纯朴、善良的文脉!给广大文学爱好者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互联网鱼龙混杂,美丑并存;高尚与卑劣互殴,善良与邪恶较量;金钱让正直的人屈膝;金钱叫漂亮的人毁容;金钱在朋友圈内设下陷阱;金钱让亲朋沦为仇敌;一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空调吹冷气,名茶品仔细,电脑娱乐器,月月高工资”;“学不专用,人才浪费,一经记者媒体曝光,慌了‘老爷’梦呓”。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的中国声音,又有效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文化安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命题,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更进一步说明了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创作有别于生活的清醒认知。因为,文学作品是敏感地、真实地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他通过人物的形象塑造,来表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人物关系、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等,所以什么样的人物、作品登上文坛往往反映着一定社会力量的成长与强大。

评点文学创作的成败得失,主要是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古今皆然的,因为文学创作的中心意题是在于人物的形象塑造,形象塑造又离不开高度典型化的情节场面。没有杨子荣扮胡彪献联络图,就没有《智取威虎山》。所以人物形象塑造的政治胆识和磊落的政治气节是优秀作家凭借自己的创造风格走向独特风韵而名标千古。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对小说进行评论鉴赏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叫做评点,也就是指评论。评论者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描写书写评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点”是指圈点,是古人阅读欣赏时一种习惯;凡是遇到在他认为是妙笔神文,精湛独到之处,便在旁边或字的下面加上圆点(圈),以表示这里是重点细细品味的地方。凡是文学爱好者,对别人的作品都有这种习惯,即“红笔点,蓝笔圈”,有时还要写上对作品赞誉或者不同意见。《张富英文学评论集》在继承和发展这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和鉴赏形式上增添了“说明性与解说性”的理论补充。这部负载沉重的著作完成,真是艰辛万状,良非易事。此中甘苦,只有张富英老师自己知道,难以缕述。无私奉献出带共通性的“经验”以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参照与启蒙。

“谈文学艺术就得谈什么是美。一个人的审美意识的成熟就标志着一个作家的成熟,美不像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样,内涵和外延都说的清清楚楚。美是一个艺术家认识世界时遵循了人的本质是在理解人性这个文学的根本得到了人性的眼光,用人性来认识人性了。也就是说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性发展良好的人。这样他才有可能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是复制别人的思想感情,或者模仿他人……”(摘自《张富英文学评论集》246页“生活在文学风景中”,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种美德,一份赤诚,恩重情深,推心置腹。“文章妙理言不尽,总把金针度与人”,这是我对张富英老师胸怀的定位。“先做人,后习文”是文学艺术的成功之本,也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的本质,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读其文,如见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张富英老师思想上的深刻寓意,艺术上的匠心所在,用寥寥数语就将文学创作奥秘剖示的淋漓尽致,让众多文学创作者唾手易得即可领略体味。真可谓“尽为师者传‘道’之职,诲人不倦陈忠告之谊。”这种忠告,不是对作者错误的警示,而是出于对作者心里的挺拔成才的呵护。因为人对自己的懒惰有自我原谅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长期存在,就会断送本该成功的文学创作初心。“行成于思毁于随”。张富英老师告诫文学爱好者放弃浮华生活的无奈煎熬及毫无意义的征求一时的出头露面。“埋头十年寒窗苦,磨成一剑试锋芒”,沉下去,沉到童年梦幻中;沉到祖辈的艰辛中;沉到建国前的苦难中;沉到孔子以前文明初萌源泉中……

张富英老师,您说的“借用一句人们说过的话,用审美的眼光重新观照我们的人生,我们也许能够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都是生活在文学风景中的人了,肯定是宿命的!是先天早就决定的。因为在未出生之前的“混沌”中,在你的心灵中注入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密码,当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的苦难过渡后,在探索人类命运的苦海漂零中鬼使神差的摸到了一枚打开文学智库的钥匙。“天缘之声,人缘之苦”,心印映明镜,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象,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体验到人间苦难的奥妙。我在对一些诗集、小说、散文集写评论的时候曾讲过,优美的诗句并不是是人想出来的,而是听到的,它像一只小鸟、一道闪电,稍纵即逝,你必须放“灵手”,捉“灵感”,把它放在笼子里,或者按在纸上,有多少次自觉聪明牢记在“心”,然而稍一迟疑便永远消失,任你如何苦思冥想,如泥牛入海,烟雾升空,只落得沮丧后悔,何必当初。文学创作与体育运动一样,冠军并不一定比别人付出的多,邓亚萍个子矮却连续夺得世界冠军,是时空运化造就了她成功的条件,给人一种像有人在暗中帮助一样令人不可思议。总之,天趣盎然是艺术创作的奥秘之一。“天趣盎然”作为一种文学领域探化式的思维来看,灵感的到来好比“飞碟”,来去匆匆,有影无踪,但却确实存在,你又无法捕捉在手,只有心灵独特的发现。好比一位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来讲,他并非是在苦思冥想,他的创作就是和走路、出差、上班、旅游一样轻松,是一种看不见的助力交通工具将作者的思绪带入到特定的故事情节当中,下笔如有神也就不难解释了。

“清风吹天云雾开,诗人骑马天上来。人间一百单八载,几番轮回筑文台?”请富英老师修正。


2018.9.4号2.26分写于山东莱芜评论家协会



批评的良知

——试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

王立世


2012年,我在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时,主动向《作家报》主编张富英先生约稿。张先生身在京城,名扬四海,但为人低调,不摆架子,很快成全了我的美意。前几年,张先生率《作家报》同仁在山西组织文学活动时,我们在才得以一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张先生把他的小说集送给我时,我一看和我的代表作《夹缝》同名,倍感亲切。既有人的不期而遇,也有作品的不谋而合,冥冥中感到是一种缘分。

张先生最近给我寄来他今年五月出版的文学评论集,内容厚重,我十分喜欢。他是怎么分割时间的?好像有分身术的本事,除了办报和组织大量的文学活动之外,写诗,写小说,还写评论。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文学创作上的多面手。

这本评论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文学题材,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评论中融入张先生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学主张,与纯理论不同之处在于鲜活生动,有的放矢。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多于宏观分析,这样更有助于为作者把脉,对症下药。本文只对其中的诗歌评论写点我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张先生的评论以序为主。序本身就是评论,但比正儿八经的评论更放得开,更接地气,更贴近作者的心灵。人们常说写序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好话说多了,一看就是假话。批评尖锐了,惹作者不高兴。分寸的确不好把握。难能可贵的是张先生做到了不媚俗,不迎合,不遮掩,不粉饰,常常是直言不讳,指出要害,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批评立场,不因某些目的和动机去无原则地吹捧,让作者晕头转向辨不清东西南北,飘飘然不知有几斤几两。他也会针对作者的写作特长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提振作者的信心,激发作者的潜力。张先生对具体作品和一些文学现象分析时有理有据,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充满辩证思维,从来不会一味地说好,好得像经典。也不会说得一无是处,彻底否定。不像某些偏激的文人,因观点不同就破口大骂,侮辱对方的人格,把对方的作品说得一塌糊涂,甚至咒为垃圾、狗屎。张先生的评论虽然也受他个人兴趣、观点的影响,但他不会人为地抬高或贬低,总体看来是客观的,理智的,科学的,他身体力行地维护着评论日益受损的公信力。

近些年,我读了不少评论,也写了不少评论。我喜欢那些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评论,平等首先是人格的平等,在我看来牺牲人格换来的一切都毫无价值。平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文本说话,用事实说话,水中捞月捞不到什么,雾中看花也看不到什么。在生活中,我讨厌那些不可一世的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外强中干的人,其实揭开那张虚伪的皮,感觉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在污染你的的眼睛。写作中,我也讨厌居高临下的姿态。一些评论家故弄虚弦,故作高深,说了半天也不知说了个啥,除了一些空洞的晦涩的词语外,没有多少可深味的东西。更可笑的是,有些评论读起来拗口,语法都不通。对这些自以为是的评论家,我只好敬而远之,权当不认识。

张先生的序多为基层作者、业余作者而写,这是一种情怀。我在很多场合说过,基层有些作者写作水平并不低,甚至超过了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家,但他们因没有掌握话语权作品上不了大刊,获不了大奖,难有出头之日。而一些所谓的名家,其大作实在不敢恭维,而评论家们却用心良苦,高屋建瓴去总结分析,一下笔就滔滔不绝,写得花里胡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好像传世之作一样。这样作评论家既能出名,又能捞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可误导作者和读者,玷污了神圣的文学。结果是既害了作者,又害了读者。对作者虽是好心,但实际上做了坏事。对读者,一开始就不负责。相比之下,张先生不遗余力地为草根诗人、作家鼓与呼,利用《作家报》的阵地为他们铺路,给他们雪中送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作品经得起检验,或前景看好、未来不可估量的基础上。他的作为闪耀着人格和人性的光辉,让大家看到了明天和希望。

创作需要思考,张先生为徐奎明《心灵的家园》作的序《思考的力量》中有这么几句:“让躺着的文字赋予站着的思想,让躺着的躯体赋予站着的灵魂,让躺着的石碑赋予站着的方向”。这虽是对诗歌作品的评价,但写评论更需要思考,在我看来,没有思考的评论不能叫评论。

评论界存在的两种极端就是缺乏思考的苦果。一种情况是无原则地吹捧,把鸡毛吹上天,不顾作品的客观实际,溢美之词一个劲地往上堆,让作者失去判断力,明察秋毫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破绽,轻易相信别人的读者糊里糊涂就被误入歧途。对好作品来说,用上好词感到自然贴切。对一些文理都不通、奢谈个性和创新的作品,用上好词总感觉别扭。张先生在《当代作家诗歌选粹》序言中写到:“我们不想和许许多多的序言那样,说一大堆恭维的与作品本身不搭界的好话,我们做些分析,给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新的尺度”。评论家不负责任的表现,使读者不能不对他的人格和文品产生质疑。对作者而言,无异于被花言巧语“捧杀”。另一种情况是不分青红皂白,不惜谩骂侮辱,进行人身攻击,最后一棒子打死,这就是“棒杀”。这两种评论都不能给读者和作者提供有益的东西,纯粹变成了卖人情、泄私愤的工具,有失气度,文格低下,庸俗不堪,也是评论公信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张先生的评论克服了盲目性、功利性,没有忽冷忽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的随意性,遵从文本的客观实际,抓住作者作品的个性特征,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入浅出地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的论断。比如《品读爱红》,他体会到读王爱红的诗是一种精神的奢侈,因为从中读出了诗人对诗歌的敬仰,对生活的干预,对文化的反思,以及不甘沉沦的品格。从张传先生《荒漠晓露》中发现了童心的可贵,在文中写到:“我从这颗诗心读到了一种朴素而高贵的与生俱来的性格,读出一种不死的一定会发芽的种子,读出了一个永远不醒不灭的梦。我从这颗诗心读出了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童心无畏,童心坦荡。这颗童心首先来源于诗人心灵的质地”。对苏桐的《夕阳梦》张先生评到:“在这部《夕阳梦》里我读出了美好的人性,听到了一个时代的美好旋律,在我们的共和国里人们充满了激情。不论这段恋情是什么样的结局,我们感到了一个自由的时代”。世俗的眼光也许还容纳不了这段黄昏恋,张先生上升到人性、自由、法律的高度来评述,由此见证了评论点石成金的功能。面对三石的《以书为旅》张先生用了“结实的三石”作评,肯定了三石的长处在“结实”,短处也在“结实”,生活底蕴深厚但缺乏艺术的灵动。后来张先生又写了一篇《结实的三石大气》,其时三石的写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了新的气象。评沈学印《感谢生命,让我活着》时张先生说:“虽然诗的题目平淡了一些,但读起来还是很自然、很舒服、很亲切、很朴实的,有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原汗原味’的本真与质朴”。如果说这题目别具一格、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那可真是睁眼说瞎话,会笑掉读者的大牙。张先生不会这么做,平淡就是平淡,提醒作者以后要注意。题目归题目,但诗本身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缺点是缺点,优点是优点,真正做到了一分为二。评罗珠长诗《郎茂山诗话》抓住了诗人性格和精神的特征,评到“你是孤独的大师”,“你是一个暴君”,最后说“我理解你多少呢?我不再多语!”。诗如其人,一点也不假。张先生评说雷人“是棵不被修剪的疯长的树”,是“一头天不怕地不怕的野牛”,是诗外功夫成就的诗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先生为甘苦写的序让我们感到诗歌的力量,文中这样写到:“面对死亡的威胁,甘苦没有被吓倒,他反而唱起了珍爱生命、讴歌生命的灵魂之歌。在他咏唱的诗歌面前,病魔颤抖了,死神退却了”,“诗歌作为人类心灵世界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抚慰方式,它的作用从没有减弱过”。那些阐述诗歌作用的理论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面前都是苍白的,也说明评论不是非要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写,它的写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李文南《枫晚楼诗草》不着一字,写了作者的人生历练和高尚人品,对理解作者的作品无疑是一把钥匙。张先生写用文学取暖的庄琴,引用她的话“当命运只剩下抗争的时候,受伤的翅膀已忘记了疼痛。再接受一个高度吧,飞过去就是天堂”很有说服力,对文学的虔诚和信仰无需赘述,评论家该隐身的时候也要隐身。对章洁廉的《心灵火花》写到:“我本想对章先生的诗评说几句,可选了好几个角度,却怎么也下不了手,静下心来一想,爆发自心灵的火花,任何评说都是苍白的”。哪个评论家面对一部作品敢承认自己下不了手,这并不说明评论家水平低下,而恰恰说明有底气,也说明了作品本身的高超。张先生有两篇序言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篇是《诗意青春的歌唱与呐喊——<文心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序》,另一篇是《诗意生存与青春歌唱——<2014诗歌百家精选>序》。在生活和写作中,“诗意”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我们好像洞悉了它的全部含义,但如果让给出一个解释,多数人一下就傻眼了,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张先生这样定义:那就是自由的灵魂想象出的宏大的诗歌意象、诗歌的高洁、纯粹以及自由、空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无限美的想象和空间。这就是评论家与一般人的差异,概括的能力令人惊叹。《诗意青春的歌唱与呐喊——<文心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序》点评的诗确实出手不凡,艺术特色鲜明。如风瑟木美“我的眼睛是皮肤上的两道伤口/不停地重复受伤,愈合,愈合,再受伤”,把眼睛比成伤口想象奇特、形象生动,眼睛的闭合仿佛伤口的愈合,委婉含蓄地写出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在《诗意生存与青春歌唱——<2014诗歌百家精选>序》中对北漂诗人做了精彩的解析:“在高消费的北京,能按自己的想象‘诗意生存’,我觉得很了不起………根本看不到生存的艰辛对他们有任何影响。他或他们为什么对生存的艰辛不在乎,我认为是诗歌的信仰支撑他们。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值得赞赏的。他们诗意地生存着,写着充满深意的诗句,甚至为生活放歌,我称之为‘青春歌唱’”。北漂诗人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群体,师力斌和安琪主编的《北漂诗篇》是北漂诗人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很多诗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中坚力量。张先生对这个群体的诗意生存和精神追求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赞赏。张先生喜欢从文本出发,注重感性的描述,善于做微观的解剖,从现实的、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审视,进而得出宏观的结论,达到感性和理性、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令作者和读者心悦诚服。

这些年,我看到一些评论家喜欢引用西方大师们的话,有些引用我看评者都未必理解,最多也是一知半解,好像在用大师的话吓唬读者,也许更多是的卖弄学识。大师们的话确实不同凡响,但用在某些地方好像牛头不对马尾,与所评作品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这种生硬的引用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让读者晕头转向,感到一头雾水。评论不是不能引用,而要适得其所。张先生写评论很少引用别人的话,他写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他在《文心同行》(诗歌卷)序文中开头写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官话和套话终于失去以往那种无可厚非的神圣地位。许多官员不说官话,就突然失语,不会说话了,不知道真话、含义明确生动的话怎么说了。人们开始揶揄一些只会说官话的官员,其实问题不在低着头的官员只会说官话,追根寻源是我们的汉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尴尬”。这段话的思想价值我就不多说了,张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汉语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他借官话和套话来批评文学界的恶习:“其实文学同样具有这时代的通病。尤其是文学评论,有一套怎样赞美的语言系统,几乎成了一种写作的套路,也有基本的框架,写一篇无论需要评论的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作品,只要放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去,把一套人们觉得顺耳的赞美语言填充到这个框架中去,一篇让作者看了心满意足的文学评论就算是写好了”。这批评如雷贯耳,让我们惊醒。文学本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而在某些人身上变成了简单的流水作业,添油加醋,东拼西凑,有的还加个引号,有的干脆把引号也删除了。张先生敢于说真话,揭伤疤,不怕得罪文坛上的那些混混,一是有担当,二是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这几年,文学界相互吹捧的现象司空见惯,评论有时沦落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文章写成新的八股文,又长又空。好多评论家变成了鹦鹉,只会按固定模式说好听的、顺耳的,不敢揭短。甚至把短的评成长的,黑的评成白的,坏的评成好的,颠倒是非,没有底线。批评的功能丧失殆尽,阿谀奉承的功能令人叹惋。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后却乌烟瘴气。忠言虽然逆耳,但能治病救人,增强免疫力。时代需要的是敢于发声、敢于拨乱反正的真评论,不是唯唯诺诺、混淆黑白的伪评论。

张先生的评论摆脱了概念化和模式化,是思考的结晶,承载着他神圣而崇高的文学思想和理想。在评论具体作品时,不受功利思想驱动,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性,避免剑走偏锋,总是理智地论述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克服了当今文坛的浮躁。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是他最为宝贵的品德,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他又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朴实真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绕圈子,不拐弯抹角,不任性,不奉承,不放厥词。他尊重作者的人格与劳动,与作者平等地对话,不是板着面孔写,而是像春风化雨一般循循善诱,慢慢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可读性强,不失为一种评论风格。他的文学观点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来源于文学实践,有时尖锐到让人叫绝的地步,有醍醐灌顶的警醒之力,能引领文学创作沿着艺术的、审美的的方向前进。

张先生这本评论集以序言为主。对序言而言,更多的是抛砖引玉,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作品风格等不同角度入手,便于自由挥洒,纵横言说。优点是接地气,缺点是松散,理论构架薄弱。我个人认为,这既是张先生的长处,也是张先生的不足。在今后的评论写作中,如能在保持已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那风景一定会更迷人。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星星》《中国作家》《诗歌月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创世纪》《中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名作欣赏》《澳门月刊》《四川文学》《世界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50多篇。作品入选《新世纪诗典》等70多种选本。《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著有诗集《夹缝里的阳光》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等数十种奖项。《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诗探索》《草原》《飞天》等多家报刊发表了对其诗歌的评论。




《张富英文学评论集》的深度意义


——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


许庆胜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早就说过:“不同的知觉者在艺术品中发现的意义和作品的深度是不同的,但不管什么意义,总是在作品中发现的,而非他自己外在赋予作品的。”(见《审美经验现象学》英文版第59页,杜夫海纳著),这话语的学术深度是显明的。由此看来作品意义的发现,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也与阅读者的审美经验、知识储备甚至天赋聪慧与否存在着不可隔离的重大关系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文坛大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在论及评论家的类型时曾分为五类即:学者专家式、作家经验式、编辑式、记者报道式、随想式(此情可参见《王蒙王干对话录》中“批评家的类型”,漓江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一版,1996年5月第三次印刷),这可能主要指的是发现作品意义深与浅的层次上的区分。读完《张富英文学评论集》,令我非常激动,我首先发现的就是张富英市场经济残酷竞争条件下的文学引领与突破的深度意义。

从厚重《张富英文学评论集》的整体气韵观照,这91篇文字大致都是在特别邀请与催促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偷空写就的。从文字的具体形态比量,序文64篇,正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先生在该书序言里敏锐指出的“他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作品,写下数量庞大的序文……”“这本评论集实为一本序文的合集”(见《张富英文学评论集》1——3页,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2018年5月第1次印刷),这个界定是极为准确的,因为序文已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除此之外,跋4篇,参加作品研讨会发言3篇,这发言更是具现场感的“特别邀请与催促”的产物。剩下的那些评文据我感觉,速度性也特别强,大概也是这种状态的产物。所有这一切皆折射出了张富英在中国文学界的“庞大”影响力以及文学见解的不俗与独出,尤其在这市场经济残酷竞争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当下!我们既为他的文学艺术努力所激动,更为他引领的波澜壮阔的文学景观所瞠目,我们激动之余必须为这一宏阔精神现象梳理出他的众多显在的和潜在的诸种积极意义。市场经济成为主潮之后,文学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所谓“边缘化”。从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看,的确是边缘化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其霸主地位日益确定之后,文学诗歌的往昔荣耀与幸福时光好像已经成了一场难再的旧梦,崇尚理性科技渐为全社会普遍参与的交欢重心,众多的诗人、作家意志不坚地纷纷背离“初衷”,成群的拜倒于官本位及孔方兄门下,“边缘化”成了鉴定文学诗歌身份频率出现最高的艺术术语,文学诗歌的背运厚重地呈现于我们的当前,文坛诗坛的确是一片低迷和破败气象!而且我国的文化传统素来是“重文轻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十年寒窗苦读”诗赋成了历代学子们的主要人生目标和最大面积的生活生存方式,而这种人生流向皆因国家政策类的堤岸所预先设置好了的,并不是广大民众的自由人生选择,只要诗赋做得好,皆可得到组织的重视,从而达到人生命运上的根本转变,可以说直到九十年代末国家工作重心做了根本上的调整之后,古老的“重文轻理”模式终于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对换,“重理轻文”成了全社会的普遍意识和生活生命选择,国家“五百万元”以上的重奖几乎全部倾斜到了科学家、经济学家们身上,而组织选拔的“重理轻文”其辐射力影响力更大,甚至都影响到了学校课程的设置,据报载上海正在讨论准备取消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类教学,在升级中直接免试!“清醒”的所谓现代学子们皆随社会转型成为了新一轮的变色龙,这种文化体制的惯性威慑,终于使众多痴迷于诗赋的有限队伍被冲击的四零八落!

但是文学仍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诗赋文学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需要,市场霸主企图全部剥夺殆尽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因为作为一种精神“食物”消费,其需要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大,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文学的民间化、团体化已随着国家工作经济性重心的根本转移成了最明显的运行特征,总体上观照整个文学态势,的确是边缘化了,文学队伍零散了。物质利益的诱惑吸铁石一样的掠去了众多的文学意志不坚者,我记得我在詹义君先生主编的《西部文化报》上的《民间文学的意义与生长的可能》里表露过此种理念。但在所谓“边缘”外做宏观的打量,文学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庞大。所以对于文学边缘化,我们不必要丧失信心,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充分调动这些力量经营文学,其前景仍然是相当乐观的!更何况现在生活富裕了,爱好艺术的社会个体每年拿出区区百元养育艺术已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文学诗歌事实还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市场经济冲击了文学诗歌,但不是冲走,只是把诗歌队伍冲散了,出现了“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的涣散局面。众多的散兵游勇只是找不到了自己的文学诗歌队伍,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偶然”地振臂一呼,云集的确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从《张富英文学评论集》里最先看出的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深度意义,张富英就是一个强有力地文学成功现实例证!这需要宽阔的睿智艺术胸怀和同样宽阔的坚韧奋斗艺术精神!

序文是很难写的,但张富英却应邀写了近70篇,在中国可能是最多者之一,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吴义勤书记都认为是“庞大”的,这说明了什么?第一见证了张富英不一般的文学见解,但我更看出的是他文学引领的巨大魄力与魅力!如果在残酷市场经济竞争下,我们还残存为日益沙漠化的中国文学不断焦虑与担忧的话,大家不妨都来认真读一读《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或许在他的启发下,我们会找到挽救和引领中国文学走出困境的有效路途与方向的。

2019-6-19写于《江北诗词》编辑部



作者简介:

许庆胜,男,大学本科毕业。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莱芜市《江北诗词》编辑部编辑。

已出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先生题写书名)、《苗得雨诗文赏艺》、《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散文小说化的浪漫骑者——巴兰华(北方晓歌)散文欣赏与研究》;诗集《渗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等六部。现正在进行《新国风诗人作品探微》(贺敬之先生题写了书名)、《赵德发研究》、《诗坛胡松夏现象解剖》、《戈缨诗歌评论》等学术著作的文本形成、前期写作。已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满族文学》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信息数千篇,总计300万字。

2018年2月6日——8日许庆胜出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