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马华松诗歌《黄河颂歌》
2024-10-19 文/笑琰 浏览:2064
赏析马华松诗歌《黄河颂歌》
文/笑琰
马华松作为一位钟情文学、执着于诗歌创作的诗人,在其众多作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一、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1、在《黄河颂》中,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从黄河的源头“头枕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到其奔向 “脚蹬碧波万顷浩瀚大海”,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磅礴。诗人对黄河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对其自然风光的赞美上,更在于黄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 一处处文明遗迹,一个个传奇故事,宛如一颗颗具有浓郁历史包浆的晶莹珍珠镶嵌在母亲胸前”,将黄河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现了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甘山情》里,诗人描绘了甘山从远古神话走来,被圣母娘娘的乳汁滋养得生机盎然,“苍龙”“青龙” 涧河像其强健臂膀与黄河母亲相连,哺育着秀美山川。诗人通过对甘山的四季景色描写,如仲春的万木吐绿、初夏的莺啼鸟啭、深秋的丹枫流霞、寒冬的树披银甲,表达了对甘山的热爱,也反映出对家乡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艺术手法
1、丰富的意象运用
马华松在诗歌中善于运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在《黄河颂》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用“雄浑的躯干”“九曲蜿蜒”“奔流的血液”“汹涌澎湃” 等词语来描绘黄河,将黄河具象化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巨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2、生动的描写手法
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在《黄河颂》中,对黄河的描写如“千万条筋脉心心相连,强健的臂膀尽情向两岸伸展,饱满的乳汁芬芳甘甜,滋养着七十五万平方公里秀美山川”,通过对黄河的拟人化描写,使黄河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慈爱。
3、严谨的结构安排
马华松的诗歌在结构上较为严谨。以《黄河颂》为例,诗歌从对黄河的宏观描绘入手,展现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整体形象,然后逐渐深入到黄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最后升华到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这种结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语言特点
大气磅礴:场景描绘宏大:在《黄河颂》中,他对黄河的描写极具气势,如“天龙出雪域,奔流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颂歌传千载”,从黄河的源头到流向大海,展现了黄河的万里奔腾之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意象选取壮阔:经常选用巍峨的昆仑山、壮观的壶口瀑布、惊险的三门峡峡谷、伟岸的中流砥柱等宏大的意象,来衬托黄河的雄浑气势,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历史的悠久。
情感表达直白: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情感,而是用简单、平实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例如“无数次把你仰望,无数次被你震撼,无数次把你捧在掌心,为你 —— 黄河母亲,献上最美礼赞”“千万次轻轻呼喊,千万次泪湿双眼”,这种质朴的语言将对黄河母亲的热爱与敬仰之情真实地展现出来。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四、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马华松的诗歌对当地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通过对黄河文化、家乡地域文化的书写,让这些文化元素得以在诗歌中保存和传播。
马华松的诗歌以其深刻的主题、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当代诗歌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值得读者深入品味和研究。
笑琰2024年10月17日天北京老君堂
(责任编辑:土火)